泛谈文学作品的意境

泛谈文学作品的意境

穿山甲杂文2026-02-24 19:20:38
但凡艺术作品,大多离不开“意境”的审视。书法、国画,从着墨到构图;园林、水景,从垒石到培绿,既给予“形”的感官体验,也赋予“蕴”的意识思维。同样,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抒情散文等运用文字媒介,产生出言在言
但凡艺术作品,大多离不开“意境”的审视。
书法、国画,从着墨到构图;园林、水景,从垒石到培绿,既给予“形”的感官体验,也赋予“蕴”的意识思维。同样,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抒情散文等运用文字媒介,产生出言在言外的感知。

一、意境的含义和起源
中国传统美学流派认为,写意、抒情作品将“实境”情节与“虚境”幻升高度融汇,产生出形象序列的变化和延伸,演绎活跃的生命律动韵味,这就是意境的含义。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的诗,《旅夜书怀》。其中,星、平野、月、大江都是实景元素,而垂、阔、涌、流则是生命律动的写照,由静到动,大气苍莽,构筑宏大深远的意境。
意境概念的起源,萌发于三国、两晋,发展并形成理论多在唐宋。受道家清、虚观念影响,古人绘画创作由写生、真景的实境描绘过渡怡情、意造的美学理念。传统的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留白意象、虚实对比等表现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景物和情感艺术再现于同一画面中,从而获得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精神享受。
传统美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促进其艺术境界的拔高。著名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画《山阴图卷》,淡墨渲染,简笔勾石,皴法先开,营造恬淡、空远的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让后来的苏轼更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因此,立意、重意的意境内涵由画及诗、因诗入画。
其实,更早期的诗歌已经注意到意境的层次。静心体会三国魏皇子曹植临危而作的七步咏物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意境的创作与鉴赏
1、意境的创作
文学作品的意境创作,在审美意识上有二个层面:一为客观再现,符合景物的自然特征;一为主观提升,使意念获取美的凝练。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实景元素的选择和多寡,直接影响到重意的精神体现。引用鲁迅先生《而已集?革命文学》的一段话释之:“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做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
意境创作,是经过作者对景对情的心谋神会,捕捉事物的本质,依旧自己的修为和信念进行创造,是对客观情景的提炼与升华。既是自然又非于自然本身中,在似与非似之间(齐白石语),韵味无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窥其理。
2、意境的鉴赏
艺术作品,需要读者观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被欣赏的眼睛和共鸣。常语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学作品,可以因不同的人,或者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范希文《岳阳楼记》有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忧、乐之情怀、其先、后之次序,无不闪硕出朴素的为政理念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文字的优美,不是修辞的堆砌,而是呼之欲出的真实情感。不过,当今某些人读之,可能会嗤之以鼻:太傻、太为难自己,非同道也。
有诗词评论家称,纵观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唯两句千古流传,这恐怕是鉴赏者修为过高的缘故吧。欧阳修《蝶恋花》以描绘孤身独处的小妇哀怨莫诉的情感: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诗尾“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倍受文学鉴赏家推崇。明末清初文人毛先舒在《古今词论》中言:因花而有泪,意也;因泪而问花,还意也;花竟不语,又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再有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不过,才女李清照还酷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深深数叠,意深而思未尽。

三、意境的传承与共生
艺术发展,总会有阶段性的起伏和兴衰。
宋人曾彷徨,唐朝之后已无诗可作,因其骨肉竭尽。可他们不甘放弃地从文学低谷中爬伸,继承唐诗气质、神韵和创意的精髓,打破严格而枯燥的格律形式,以长短句创造出宋词的自由、豪放、婉约等风格,开创新一代文学艺术的顶峰境界。
可见,文学作品的意境探索和创造,不可能因继承而复制古人,也不可能因反叛而唯我独尊。文化传承的脉络是共生、是连续、是容纳、是创新。文学意境展现心灵的生命律动,当于:表真挚之情感;状飞动之逸趣;传万物之灵性。以当代诗人艾青的诗歌《水鸟》为欣赏对象:
两只水鸟浮动在水边
乌蓬船里发出了枪声
一只在惊怖中逃逸了
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它的翅翼无力地拍着水面
又迷乱地飞了几圈
才慢慢地向上举起
终于朝江岸的岩石
与丛林间飞去……

此刻
它在岩石的隙缝间
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
在寂寞的哀鸣里
期待着伴侣的来临
诗人重笔刻划受伤水鸟的奋力求生,简洁朴素、不用铺张,而只是凝炼地勾画出“实景”;可诗人寓意在诗之外的思索:船内枪声、同伴逃逸、独自疗伤、寂寞期待,无不使读者为之情动,受其感染。
文学意境,表现着视觉中的自然情景,更表现着眼睛里、心灵里的内在映象。韵味存余,以央视电视散文大赛优胜作品《野马渡》的片段来结尾吧:
……夕阳西下,牧归的老牛从桥上走过,悠悠的羊群像雪白的浪花漫过桥顶,桥下汲水的姑娘,彩裙一闪,拎走晚霞朵朵。可我仍然像一匹雄性的野马,奔驰在岸边,风雨中渴盼一位勇敢的骑手,扬鞭催马,一次次飞越生命的野马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