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与行路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乐趣,乐在其中而不在其外;读书人是辛苦的,苦其心志而并非筋骨。是的,并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也许万般都容易只有读书苦,且难如蜀道,尤其浮躁虚渺的当今和物欲横流的当世。真正的读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乐趣,乐在其中而不在其外;读书人是辛苦的,苦其心志而并非筋骨。是的,并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也许万般都容易只有读书苦,且难如蜀道,尤其浮躁虚渺的当今和物欲横流的当世。真正的读书人,在书海与人海中都能畅游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畅游于书海而沦落于人海之中,自古如此,现今更甚。更有甚者读穷了生活,读孤了人生,或读进了监狱,或读疯了自己。既然不由自主,那么穷苦就穷苦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别无适从,那么孤寂就孤寂吧,没什么关系;既然读到愿为自由和民主付出代价,敢为真理和正义献身,坐牢就坐牢吧,也不是耻辱;既然读进去而无法脱离正道无法走回头路,那么读疯就读疯吧,不失为好事,只怕不疯,更惨!多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读而不思惜虚度,思而不写憾枉然,写而不精叹徒劳。读出快乐的过程,享受写出的成就,难能可贵。我更确知,文人善德是首要,文章情思是灵魂,文学启蒙为天职。宁缺勿滥,精美无价。
有人说,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重要,也有相反的说法,而在我看来二者同等重要。读与行的区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和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都是缺失,都不会完满。只读万卷书是读死书死读书,而只行万里路也是见短识浅,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达到思想的深层次,达到人生高境界。这是一种比喻和引申的说法,把二者转化和抽象化了。如果将二者真的具象化和量化起来,其实读万卷书并不难,因为古代所说的一卷书并没有几页纸,大概相当于章回小说一回的篇幅而已。最早的卷本是指串起来长短不一而便于捧或铺阅的竹简,后来用“卷”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古时的书是写在竹或帛或纸上卷起来放置和收藏的,所以其数量就论卷了。一部书可分若干卷,每卷内容自有起合。一卷也就几千字,最多一万字,那么万卷也不过一亿字。一部《红楼梦》一百万字稍多一点,那么不足一百部《红楼梦》的篇幅就是古代所说的万卷书了。所以,对于一个博览群书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喜欢读书(包括教科书及文学历史科学宗教等类别的课外书)的高中毕业生,再或者是爱书如命嗜读如食的校外求知者来说,“读万卷书”就不在话下了。
而至于行万里路就更不难了。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用不着象古人那样徒步行走了,虽说不能完全获得身体力行的那种感受和体悟的东西,但见识和观感却是相似的。现在即使旅行者不乘飞机而坐刚刚第六次大提速、时速高达200公里的D字头动车组列车,从黑龙江到海南或广东单程就有一万里,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两天时间而已。所以,“行万里路”已变得如此简便了。
然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和怎样生活,所谓的“行路”是指如何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是选择在哪条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在我看来,概括起来说,每个人如果想完成生命的全过程,就要面对一座人类生活的大山,就会有三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人生的三条路——
第一条路沿着山脚绕行,经过许多公园,会有碧水蓝天,风和日丽,花好月圆……第二条路攀过顶峰,会历尽艰难险阻,有的是悬崖峭壁,深渊低谷,毒蛇猛兽……第三条路穿过山底,它阴森凄寂,充满黑暗狰狞,压抑窒息,悲哀痛苦……虽然都知道第一条路最易最远,第二条路最难最险,第三条路最苦最短,但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必然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常规意义上的生与死是这三条路的两个交点,分别在那座大山山脚的相对两端。第一个交点之前都是省略未知的虚线,但第二个交点之后可能(也常常)会出现两条射线。
我的路就是山底下的那条路。这是上帝赐给我的,是本性为我选择的路。我是不由自主又无可奈何地爬在这条路上,无法逃脱!
说到读书与行路,我们会自然想到作家文人,因为他们看的书都很多,写的文字也很多,发表的言论也不会少,也都走过或短或长或明或暗或荣或耻的人生之路。那么,文、言、行三者应该是什么关系呢?以我之见,生命与生活有很多东西需要表达,而对其表达的形式与方式有时不可替代,有时可以互补。语言有它的独到之处,文字望而苍白;文字有它的所属地,语言望而却步。但语言可使文字有声,文字可使语言有色。然而行动往往得天独厚,语言和文字都望尘莫及,瞠乎其后,俯首称臣。
行动是表达的始祖和大力神;语言是表达的皇妃和维纳斯;文字是表达的功臣和缪斯。语言的旋律在文字的诗情画意中萦绕着人类行动的舞步,文明的钟被寓言的风吹动而悠扬在神圣行为的殿堂,它们的主人——上帝,扬扬自得。
然而,我们的作家和文人都是怎样言、文和行的呢?历史地看,春秋战国与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两个文化的巅峰,那个时期的文人和作家的功绩永垂青史,不必多言;而对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也不该有非议,因为它们毕竟是我们文学的四根顶梁柱,是它们在苦苦地支撑着中国文学的天空,那么久,那么久,直至现在!我们这些无为的后生,应该对它们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敬仰它们,去拜读它们,去传承它们,就像对待我们科学家园里那千古不能退休和安眠、不得后继和安慰的四大发明一样!
如果现代地看,或说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来看现代和当代文人作家的言、文、行,又是怎样的呢?以我的愚见,除了鲁迅之外,都不敢恭维。是的,只有鲁迅无愧于中国文人和作家的称号,只有他无愧为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孝子大功臣大丰碑!在那个黑暗的白日里,只有他清醒地提着一个灯笼,敢于走在被烛光映红的血路上。然而,世面的底色还只是在他那双眼睛里附着,他用尽一生精力也没能挥去。那盏血红的灯笼熄灭了,白日更加黑暗,再也没出现第二抹血烛的光!
我曾看到过有些热血的人在这样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我对此既感动又振奋,更感到陌生而遥远。觉得这可敬的心思可叹的喝问,似乎是域外来音,不象国人之问。生活在其中的人,除非不了解症结,才会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不知道那个血腥的“六四”吗?还问什么!朋友,你在问谁?民众不是在沉默,而是在参与,在推波助澜,在助纣为虐,不是吗?如果象你们说的那样去愤怒去行动,在这里那是寸步难行的死路一条,不会有人能够实践到底,若是他还有求生欲望的话。而求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坏情绪,不可纠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