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杂感

电影杂感

北风行杂文2025-03-30 03:53:05
女扮男装,如果说还有可爱,男扮女装,就纯粹让我恶心。这个世界毕竟是男性第一性主宰的,女性男性化,就如同一个穷人分外的要装出一个阔气的派头来,虽然可怜,却并不可恨。男性女性化,好似一个富翁非要装作一贫如
女扮男装,如果说还有可爱,男扮女装,就纯粹让我恶心。这个世界毕竟是男性第一性主宰的,女性男性化,就如同一个穷人分外的要装出一个阔气的派头来,虽然可怜,却并不可恨。男性女性化,好似一个富翁非要装作一贫如洗的样子,实在让我觉得做作且虚伪。实话说,我认为后者是一种变态。
所以在没有看《梅兰芳》这部电影前我已经有了成见,就没有办法看下去了。做为一个艺术家我很尊重他,不恰当的说,如同泰国的人妖,是个稀罕的东西,任何存在在不伤害无辜的人的情况下都有存在的权利,有存在的权利并不一定是说就有存在的必要,很多人生存了,都有存在的权利,很多有存在权利的人和物,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我,存在了,有存在的权利,感觉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梅兰芳是个大人物,关于这个人,因为我不知道很多,所以还真不方便说什么,但凡是这些大人物,留名到后世的历史人物,他们本身的性情和体验往往被淡化了,作为历史人物,或者艺术人物,他们承担的是历史意义和艺术意义。关于戏剧的艺术,就不多说了,个人感觉,有些戏剧剧种,由于特殊的原因,很少女性,所以要用男性来充当女性表演,也有一些戏剧剧种,很不适合男性,要用女性来充当男性。这不简单是个历史原因的问题,很可能还和剧种的发音什么的有关系。
不知道梅兰芳这三个字在别人心中什么样子,在我接受的教育中,似乎这个人是民族英雄哪个级别的,而且其主要的民族英雄事迹,就是在国难的时候留胡子不唱戏了。这本算是一个国人的本分,只是可能他当时的号召力,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可能在当时很具有历史意义的强大象征,具体是不是我就不清楚了。
我总觉得文人和宣传推崇这些人物是推卸了那个特定时期,文化人,这个一个民族最高的精英阶层的责任。说到这点,我忽然想起的是,那个近代最有名的妓女,小凤仙,据说这个妓女也是民族英雄那个级别的,从德国人手里救过很多中国人,最近好像可能有了解当时情况的,说出了真相,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总之,这两件事在我看来都很奇怪,在国难时期,妓女卖淫给洋人,等于为国捐躯,成了民族英雄,戏子不唱,也成了保存民族尊严。即使真是这样的效果,我也感觉没有必要如此轰动得给与那么高的名号。
这忽然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就是说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经常孝敬父母,结果偶尔一次忘记了孝敬,就遭到了父母很多的训斥,一个儿子从来不孝敬,偶尔孝敬一次,就得到了父母大肆的宣扬。可能是妓女这个阶层本来就无所谓道德之类,忽然出了这么个有点道德的,值得大大宣扬一下,戏子这个阶层也很少民族国家概念,忽然出了这么一个,要树立成榜样。我总觉得这些事情怪怪的。真要在那个国难时期树立榜样,我倒是忽然想起一个人,谭嗣同,这个人对中国革命后来的影响力恐怕是不可限量的。我非常佩服这个人,他算是那种真的明明白白为国捐躯的人,在他的捐躯中甚至很少有康梁那样为了满清皇帝的成分。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很大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所谓改革中,只有这次,为了国家的成分大,为了民族的成分大,为了君王的成分小。
陈凯歌,张艺谋都是中国的大导演,陈凯歌拍摄过《无极》,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片子,比《夜宴》要好,比《英雄》不及,比《十面埋伏》要好。中国极少魔幻商业大片,《无极》算是空前,如今看来也像是绝后了。当然这些只算是国内的大片。《无极》这部电影之所以无法走入经典大片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编剧丝毫不了解神话系统,魔幻大片能引起人的共鸣,绝对不是彻底的胡编乱造,也不是情节的巧妙,而是运用了特有的符号。陈凯歌是用一个拍摄现代电影的概念拍摄魔幻电影了,结果很难走向经典。这一点可以对比一个古典神话或者说魔幻电影《尼伯龙根的指环》。
经典的魔幻片中是依据很深的神话因素的,传颂的是古典的精神,而不是现代的精神。像《尼伯龙根的指环》和《指环王》这类电影,依据在北欧神话的基础上,宣扬的也是人类本质的原始精神,这种原始精神如果真简单的总结,就是纯粹。狮子的奢华与浮夸,一知半解,让那部罕见的国产魔幻,无可避免地走入鸡肋的境界。
不过电影本是一个娱乐的东西,并也不必强求很多,娱乐的标志就是,凡是娱乐的东西都很时尚,都和时代有极大的关系,比如时代进步了,超短裙出现了,长裙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比基尼出现了,原来的女性泳装也消失了,时代进步,技术提高了,几十年前的电影看起来效果就很不好了。电影谈不上什么艺术,很难跨越时间,只是一个时尚娱乐的焦点,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是必然的。这一点倒不如戏剧,戏剧是彻底的中国特色,是国粹。和以前的毛笔书法一样,即使毛笔很少有人用了,戏剧听众少了,作为一种文明,他还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戏剧家,到真是艺术家。戏剧,恐怕也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晚期,唯一能被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能寓教于乐。这实在是符合一贯的儒家传统。
如何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本遂的东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