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卖书记》唤起的一些关于书的记忆

由《卖书记》唤起的一些关于书的记忆

越躐散文2025-03-27 09:51:44
昨天在读《时间漫笔》一书中读到李国华先生写的一篇叫《卖书记》的文章,李先生在文中写了他3次卖书的经过以及心情。无疑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李先生是个书痴,他对书的钟爱程度不亚于对挚爱的人。一个一生与书为友为
昨天在读《时间漫笔》一书中读到李国华先生写的一篇叫《卖书记》的文章,李先生在文中写了他3次卖书的经过以及心情。无疑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李先生是个书痴,他对书的钟爱程度不亚于对挚爱的人。一个一生与书为友为伴的人,却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将自己珍藏的书出卖,这份心痛,心酸,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我也钟爱书,但痴迷程度远没有李先生来的深重,从借书读到买书读,到后来的藏书读,这种心路历程和李先生也是极其相似。掩卷之余,不禁回想起我在乡村任教的那一段时光。那一段清幽的与书为伴的时光,是那样的充实与丰盈。因为有书,寂寞和孤独不曾来侵袭我;因为有书,浮躁和虚华不曾来亲近我,因为有书,挫折和失败不曾击败我。有书的日子是温暖的,是快乐的,更是富有的。
去乡村任教,是父亲的决定。父亲权威性的一个电话,我便一下从繁华的都市跌落到了清寂的小山村,在那里度过了3年清冷的时光。说实在话,去时怀着对父亲的不满,心底对父亲的这个决定充满了怨恨。离开家的时候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和一箱子书以外,什么也没带,就连母亲塞给我几十块钱零用钱我都倔强的不接受,我以一个冷漠决绝的背影,来宣告我内心强烈的愤慨。到了乡村,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都是那么的不习惯。生活上的不习惯我可以尽量去克服,但唯有漫馒长夜里,那份人去楼空的清冷最难消受。改完孩子们的作业,我就只能借以阅读来打发剩余的时间。很多书都是已经阅读过的,但为了消遣寂寞,我又开始重读。慢慢的,我发现我的心不再象刚来时那么尖锐,我的思想也不再象刚来时那么偏激,我开始试着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理解他为什么要将我“流放”在这个穷乡僻壤承受苦难。再后来,我开始尝试着接受现实,尝试着用心去爱这里的人,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我想,我的这种思想的转变和那一时期疯狂读书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的。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当你初读一本书时,很难领悟得完全透彻,看到的也只是书中简单的内容,当你再一次读,便会在初读的基础上,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融汇贯通,加以拓展,从而获得更深层的启迪。在一个个漫长的乡村之夜里我读《拿破仑传》,从拿破仑身上我看到了他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看到了他那颗面对困境毫不畏惧豪不退缩勇敢的心。他的自信、他的勤奋、他的坚毅,让我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洗礼,让我明白再平淡再乏味的日子,只要有一种精神在,只要有一种希望在,就会变的绚烂而精彩。
我不再怨天尤人,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崭新的状态重塑自我。读《曾国番家书》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亲情的力量,看到了一位长者对子女以及弟妹们成长之路的极度重视,每一封家书都写满对亲人的关心与爱护,督促与引导,有朋友般的沟通,有长者般的告诫,更有亲人般的嘱咐,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子女以及弟妹的疼爱。这让我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些理解,天下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呢,父亲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事实证明父亲的决定是对的,假若没有将我“流放”,我依旧会是那个柔弱的象藤蔓似的人,永远要依附别人才能直立,也就没有了今天自主独立的我了。
这一时期,我读巴金的《家》、《春》、《秋》,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冰心的《冰心散文集》,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专业书籍反而疏远了,或许是当时想着再也不能学以致用了,看不看都没什么关系。文学的殿堂倒是对我吸引很大,情不自禁的总是想靠近一些,再靠近一些。可这也只是一个梦想而已,毕竟能住在这殿堂里的人是少之又少,似我这等资质平庸,且学识贫乏的人来说,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象要摘天上的月亮一样,是那样的无法企及。
乡村的小学校条件很是简陋,我央求一个学生的家长为我打造了一个书柜。那些被我装在皮箱里的书,全被我整理好一本一本分门别类别放置在了书架上。时间一长,有人开始关注起我的书来,村子里一些年轻人会敲我宿舍的门,向我借书。说真的,在当时将书外借我是不愿意的,我害怕他们把我视为心肝宝贝的书给弄丢了,更害怕书被他们拿回家让不识字的长辈们撕下来当手纸用。可当我看见他们红着一张脸站在门边手足无措的样子时,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鼓足了勇气才来的,一定是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那份腼腆。尽管很是不愿意,但我还是做不到拒绝一颗向上求知的心。我会将他们要借的书找给他们,但同时我也会千叮万嘱让他们妥善保管,看完一定记得及时归还。可大多数人都是有借无还,每次碰见若催促还书,总会推委说农事繁忙,还没读完。久了,也不好意思老追着人家问,不还就不还吧,就当当礼物送人了。
清朝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说道“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愿那些向我借书的人,能认真细致的好好读一读,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么一想,倒也宽慰不少。不过说心里话,对于当地有些只借不还的人来借书是相当惧怕的,一般都只借一次。真正做到有借有还的也只有那么两三个,这两三个才是真正想看书的人,总是看完一本归还再换一本,对于这样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人我还是十分喜欢并且欣赏的。每一次他们来还书,我总会客气的泡一杯茶,然后留他们小坐,让他说说读书体会。从他们的体会中我也能学到不少知识,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心境变得无比的旷达。
呆的时间长了,书都读完了,我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为当初离开时的冷漠决绝感到歉然,我开始给家里写信,弥漫在信纸上的除了浓浓的思念,还有深深的歉意。父亲不给我写回信,所有的回信都是母亲写,父亲只是在每一本寄给我的书上留言,只要一打开书就可以看到父亲刚健有力的字迹,一行行或勉励,或告诫,透露出来的全是对我的期望和关爱。父亲给我寄《红楼梦》、《叶剑英传》、《毛泽东诗词选》、《林语堂自传》、《四世同堂》……我那个小小的书架竟从来没有空过,虽有一些有借无还的会造成书的遗失,但我的书架因父亲的补充总是挤的满满的。
其实对于那些借书不还的人,我也还真是能理解。因为在这个相对闭塞的乡村,想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真难,除去买书要花钱不说,更重要的是想买一本书必须要去远在几十里以外的小城镇才行,有时候即使去了,也找不到自己要买的书。估计这些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