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吆喝

浑源吆喝

隐恫散文2025-03-28 14:54:45
现在的社会商业发达了,经济搞活了,满大街都是林立的店铺,什么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商厦、菜市场等,既方便了顾客,也发展了经济。但尽管如此,仍取代不了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他们沿街叫卖,上门服务,在给
现在的社会商业发达了,经济搞活了,满大街都是林立的店铺,什么专卖店、连锁店、超市、商厦、菜市场等,既方便了顾客,也发展了经济。但尽管如此,仍取代不了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他们沿街叫卖,上门服务,在给居民们带来更方便的服务的同时,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成为小城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单位地处县城迎宾大街,商业繁华自不必说,而我们办公室又恰好在临街一面,沿街叫卖之声成天不绝于耳,工作之余,静听极富地域特色的浑源吆喝,更是别有一番情调。
吆喝,即大声喊叫,表示大范围地传播,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为的是更好地宣传自己所卖的商品,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并愿意掏腰包来买。吆喝各地都有,且都是用方言叫出来的,那充满了地缘色彩的叫卖,那饱含了感情韵味的吆喝,极富震撼力和感染力。实际上吆喝自古就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的词,一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
浑源方言极具地方特色,来过浑源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浑源话听起来语调富于变化,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很是悦耳。用浑源话叫卖东西,就像是唱民歌一样,让人听起来就心痒,就忍不住想听,想买,大概这吆喝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吧,无形中增加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人情味和亲和力,激发起了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 
于是,出于喜好,出于对家乡的一份热爱,就借此文把浑源的吆喝收集点滴,形诸文字,以供大家茶余饭后细细品味。
浑源吆喝,大致有这么几类。
一是重在所卖东西的品种多,一一叫来,让我们了然于胸,且大多是吆喝最后一种商品时要拖长声调。如:黄瓜,茄子,西红柿,芹菜,豆……角儿!如果卖的东西品种不多,每一种都要拖长声调,如:捞……豆……腐,豆……腐干!也有用短促有力的声调一一叫来的,如:旋粉,凉粉,面皮,扁豆粉,熏鸡蛋。再如:现出锅的熏鸡,熏猪蹄,猪头肉,猪肘子,猪肺子,猪肝子等。
二是就卖一种,只强调内容。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叫起来短促,有力的,如:粮食粉儿(一种用豌豆面做成的凉粉)!其二就是叫起来很悠长的,如:买……米面糊儿!卖……麻……叶! 
三是强调商品的价钱,重在强调商品便宜、质量好。如:大板儿甜香蕉,十块钱四斤,卡……甜了!四斤啦,真……甜!再如:买菜兰,又贱了,猴儿头一块,西红柿一块,茄子一块,葫芦一块,黄瓜……块半。又如:买香瓜儿,五块钱四斤,十块钱八斤,还有一块一斤的了!
还有一种是既强调了商品的质量,还加入了商品的功效,听来令人品舌生津,手痒心动,很自然地就掏了腰包了。如:瓜子儿、麻子金香脆,解了麻烦解瞌睡! 
前几年在西关出口吃过凉粉的还一定记得有一个叫荣二的卖凉粉的,据说他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现编词儿,现推销,真是一位准民间艺术家啊!如:下疃、凌云口,想吃面皮跟我走!圪坨、大有号,想吃面皮跟我要!再如:下了车你并(浑源话“别”)着急,先来一碗我的面皮!还有什么凉粉不够再切、辣椒儿不够再挖、鸡蛋不够再剥等不胜枚举。刚刚经历了车马劳顿,一路颠簸,听见这样别开生面的叫卖声,肯定会让你腿脚发麻,四肢无力,就是没有食欲也会硬让你生出食欲来,停下来,或蹲、或坐吃上一碗再走。 
在浑源这座北方小城,不论春夏秋冬,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在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或诙谐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令人闻之心动,颇有一试之想、一买之念,岂不快哉? 
吆喝其实是一种口头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正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有其存在的价值,我觉得不管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还是出于对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责任,我们都应该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法去抢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手段去宣传,以使我们的民族之花常开不败,我们的民族之魂永远常青。商品种类名目繁多,叫卖的内容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了,但只要是用咱们浑源话叫出来的,就别有一番韵味,特别是久在异地求学、工作抑或是旅居他乡之人回到故乡,猛一听到那堪与民歌相媲美的浑源吆喝之声,那份亲切,那份感动,那份难舍的乡情就会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让人不忍卒听,生出一声感慨:走遍天涯海角,还是咱家乡好啊!

2010年8月10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