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风韵

京山风韵

简汰散文2025-08-08 03:47:54
湖北省荆门市的京山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山陵川原共存,河湖溪泉交汇,地貌独特。京山东临安陆、应城,西接钟祥,南连天门、沙洋,北倚随州。既有随岳、武荆高速公路,也有皂当、汉宜、京安、应随省道公路
湖北省荆门市的京山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山陵川原共存,河湖溪泉交汇,地貌独特。
京山东临安陆、应城,西接钟祥,南连天门、沙洋,北倚随州。既有随岳、武荆高速公路,也有皂当、汉宜、京安、应随省道公路,还有长荆铁路穿境而过。
境内森林茂密,溪河密布,溶洞丛生,怪石林立,清泉涌流,京山的山山水水构成了一派秀奇绮丽的自然风光,这是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
京山县城是一座不大也不小的山城,两面环山,山外环湖,京山河、惠水渠穿城而过。2012年11月16日我从烟雨江南来到了中原之地,我是第一次到京山,行走在京山,我感到京山就象山在湖中、河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林中、院在花中、人在绿中。
我喜欢历史,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喜欢探源。
考究京山的地名,原来是因城东有一座京源山从而得名,现在京山城区最繁华之处也被称作京源大道。
据史料记载,最早见诸文字中记载的地名则是新市。
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在原始社会晚期,京山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史前“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谷壳、原始建筑遗迹等古文化遗存表明,当时的京山人们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水稻、养殖家畜家禽、纺织手工业等生产技术。
历史上的京山,秦设郡县,县地属南郡。
西汉初年,北境大富水流域属安陆县;南境京山河流域属云杜县,云杜县治在今县城新市镇,这是京山历史上首次设县。
西汉末年,邑人王匡、王凤领导绿林起义,导致东汉建立。
东汉初,大富水流域从安陆县析出,立南新市侯国,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镇秦关)。
三国、两晋,县域为南新市县和云杜县分辖。
三国时,县域地跨魏、吴,南新市县属魏国,云杜县属吴国。
南北朝,南新市县改称为新市县;云杜县北境(今县东南一带)析出,设新阳县,新阳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
梁置新州,并置梁宁郡,州、郡及新阳县治所同在今新市镇。
西魏,改新州为温州,以境内有汤堰温泉而得名;改新阳县为南陵县,县治在皂南镇(今天门市皂市镇);分角陵县西境置盘陂县,县治在今永兴镇盘堰畈;改新市县为富水县,又置富水郡,郡县治同在杜城。
此间50余年,县域为角陵、盘陂、富水三县分辖。
隋大业三年(607),并角陵、盘陂二县设京山县,这是京山县名第一次出现,其时,县域为京山、富水二县分辖。
宋乾德二年(964),裁富水县入京山县,自此,京山县统领今域。
隋至清代,京山县(含富水县)先后隶属荆州安陆郡、温州、郢州富水郡、安陆府(明代曾先后改为安陆州、承天府)。
民国初属襄阳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土地革命时期,京山南部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曾在今雁门口镇台岭村建立京山县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京山县城为日伪占据,建立伪政权六年,县周边与邻县结合部分别建立京应、京北、京钟、京钟随、天京潜、京安等县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建立京北、京应、京钟随、京安应、天京潜等县。
1948年6月,京山全境解放。
1949年6月,战争年代形成的各县临时政权撤销,恢复京山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山划属湖北省荆州地区。
1994年10月荆沙市成立,转属荆沙市。1996年12月划归荆门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春秋著名楚臣申包胥,到清末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台海地区兵备曾宪德;从战国受到孟子高度赞扬的荆楚名儒陈良,到晚明著名诗人、文学家李维桢、经学家郝敬,至当代中国文化名人聂绀弩,这一颗颗璀璨明珠闪耀在京山大地。
回顾京山的历史,京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西汉末年,京山人王匡、王凤在这里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继陈胜、吴广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被称为绿林起义。起义地址就位于现在的绿林古寨风景区。这次起义最终导致了王莽政权崩溃、东汉政权建立。当年王匡、王凤、王常屯兵点将的“三王台”遗址,至今犹存。
鸦片战争以来,京山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前赴后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京山农民在孔昭潆、白娘子、祝六指、梁世盛率领下揭竿而起,配合太平军,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1911年,武昌首义后第三天,刘英、刘铁在永隆河地区组织1500多民众起义响应。起义军挥师南进,占天门,取潜江,克监利,所向披靡,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一支劲旅。京山人蔡大辅、王守愚、王天铎、金光灼等志士为辛亥革命奔走呼号,直至献出生命。
1925年,在武汉求学的袁传鉴、刘素珍、张国兰(张文秋)等受董必武、陈潭秋派遣,回京山组织领导了以打击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推翻封建制度、取消不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运动,京山成为湖北七个“农运”先进县之一。
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领导机关和湘鄂西苏维埃政府襄北代表团进驻京山雁门口田家门楼,在这里建立了京山县苏维埃政府。京山人民参军参战,为挫败国民党军队“围剿”、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
1932年7月红三军撤离京山后,京山人民在白色恐怖中英勇不屈,仅南乡就有1700多人壮烈牺牲。袁传鉴、曹家琪、彭道成、彭昌烈等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日军进逼武汉的情况下,陶铸从汤池合作训练班派顾大椿、谢威、李蔺田、夏菲、郭刚中、陈玉虹等10多名共产党员到京山开展抗日宣传,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作准备。
武汉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鄂中抗日武装汇集京山丁家冲,京山成为鄂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同年冬,陶铸写下《冬夜进石板河》诗:“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抒发了广大抗日志士的报国情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