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看韩寒

我这样看韩寒

低仰杂文2026-02-15 17:13:31
韩寒的确不是最好的作家,问世不多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待商榷。但是,韩寒的言论犀利中肯,切中诸多机制弊病,这是最可贵的。提倡独立思考,在这个“无数的肩膀长着同一个脑袋”的盲从年代,我们即便有着诸般疼痛的生
韩寒的确不是最好的作家,问世不多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待商榷。
但是,韩寒的言论犀利中肯,切中诸多机制弊病,这是最可贵的。
提倡独立思考,在这个“无数的肩膀长着同一个脑袋”的盲从年代,我们即便有着诸般疼痛的生存无奈,还是要提倡个人作为个体要独立思考。
不管是韩寒的“粉丝团”还是“反对派”,我持中立态度。
在对韩寒了解得很少之前,我对炙手可热的“拥韩”现象也排斥了很久,也是更多的嗤之以鼻立场。但后来经过多方位,更多资料的阅读,我大大改变了原先对他的态度。实话而言,我很佩服他。他不能作为我心中一个完美的偶像激励我,但独立独行,公允中肯的言行绝对是我为人处世的榜样。而实际上,像我这样过了二十五岁的青年人还要盲目追星或无原则吹捧偶像的话,我都会觉得是大脑发热,缺乏思考能力的弱智行为。
“反对派”们对韩寒的认知是比较保守的,当然不可否认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主观的个人立场的片面性。他们眼中的韩寒:就是一桀骜不驯的小愤青,过早的休学导致他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将此归于个人喜好与阅读口味的不同。将韩寒标杆成“当代中国的鲁迅”也不是韩寒的本意,韩寒从一个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而被许多学者定位成“问题少年”,自十年前中央卫视《对话》栏目被资深的教授咄咄相逼,再到后来的树立一面独立的个性旗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功成名就。韩寒的十年走得坎坷,韩寒的十年不被许多人理解与接受,韩寒的十年走得孤独寂寞。打开当年《对话》节目韩寒与两位资深教授对话的视频资料,当年那两位教授对韩寒十分肯定地下了预言未来的定论:韩寒最多走红三五年。
我们的心会被深深刺痛,当我们是一个弱势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消极地放纵自己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走着积极向上,努力突破自我的好孩子路线。可是,当一个人总是被环境压制,譬如我们这些八十后,数千万为房子,婚姻,现实等迷茫着,痛苦着,甚至许多高学历者都无奈成了“啃老一族”。我们真的很无奈,“三十而立”,不管你如何努力,三十也难以站立,当社会的责任,历史的责任要求八十后成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的时候,我们多数人目睹或亲历艰难窘迫的生存压力,这就是社会的隐痛了,我们大声呼吁:我们的社会,请宽容吧!
韩寒的成功是个例,韩寒的出现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当然,韩寒不是神,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他的身上有着很多的不足。譬如缺乏文化积淀,譬如浮躁等。我们呼吁一种独立精神,但反对盲目肤浅的造神,我们坚决摒弃!
回头看鲁迅先生的文字。实话而言,就文章本身而言,非文学专业科班出生的他,较之与其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而言,譬如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甚至他沦为汉奸的弟弟周作人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应该不能算作文采最好的文章。先生之因为这么可敬,之所以成为我们近代文化上一面璀璨傲立的旗帜,更多是因为他的节气,不奴颜婢膝。我们不曾忘记,我们要时时温故知新,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投枪,是匕首,鲁迅先生的文章在环境恶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唤醒了多少麻木不仁的灵魂?!先生的精神对于今天同样适用,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的近代史有着惨痛的挨打经历,我们要引以为鉴,我们永远不能沉沦!
文化,文学,最可怕的就是得软骨病了,文采,文学性较之为人处世的品德与操守,都是其次的。文章没有精神,若国无基石,人无脊梁,不管何种情况,都是岌岌可危的。放眼一国,丧失精神的话,则有“呼啦啦大厦将倾”的危机;放眼一人,若无傲立的脊梁,则终其一生只能营营汲汲,苟且偷生,难有做人的尊严与快乐。
若不能将品德放在第一位,文章是不能成就经国之大业的。立德方能立业,我们始终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核心。尤其是处在一个浮躁的,众多标榜自己为大师,在给我们耳目强烈的冲击力,但我们总是对“大师”失望,我们的文化貌似繁荣,却实则精神贫瘠的年代。
至少,韩寒现象给了我们心灵的重拳一击,相信也是对到处繁荣却大量呈现病态的文化的重拳一击。
韩寒,难能可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