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啼痕钩沉—美育,应渗透在整个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教坛啼痕钩沉—美育,应渗透在整个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钢炭杂文2025-11-30 22:04:53
美育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因素,向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使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因此,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有其目的性,倾向性、凭借型、和愉悦性
美育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因素,向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使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因此,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有其目的性,倾向性、凭借型、和愉悦性。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美育,是大有裨益和必要的。
美育,和我们人民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密不可分。教书育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书,一是育人。教书,担负着向受教育者授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任,使受教育者在短短的几年或十年八年中,掌握前人所总结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掌握再学习再认识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育人,也就是在向受教育者授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授以做人的道理,教育他们爱国、爱民、爱友,成为有一定社会道德的有用的人才。可见,教书育人与美育的目的与美育的特性并不相悖,且目的一致,如果结合得好将受益不浅。结合美育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怎样才能使美育渗透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呢?
首先,美育有其目的性,是说美育虽然贯串于整个社会生活工作中,与教书育人的工作密不可分,但审美教育并不排除对教育者的主观引导,对受教育者施加什么内容的美育,教育工作者应有鲜明的目的,如或陶冶性情,或分辨善恶,或鉴赏工拙等等,可见美育不是随意的,是有目的的。况且,也只有有目的的美育,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薰陶。
其次,美育有其倾向性。因为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观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当然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对之引导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一生。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渗透正确的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如尊老爱幼,语言美、仪表美、心灵美、爱劳动等一般道理,还要教育学生认识真善美、假丑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辩证关系。如认识仪表美与心灵美的辩证关系,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现实生活中教材中许多真实生动事例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心灵美是首要的,但并不排除仪表美,应是二者的统一。如果某人穿着漂亮,但心地歹毒,这美德外壳与丑恶的心灵不一致,给人不会是美的形象。而某人穿着尽管俭朴,甚至褴褛,但待人和蔼,助人为乐,人们从他身上得到温暖和鼓励,这才是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语文课也可以结合课文知识进行美育。如:小学课本有叶圣陶《多收三五斗》的节录。课文描绘了二、三十年代我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理解课文选材表现主题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领会课文语言表达的长处,还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丰收成灾,造成丰收成灾的根源在哪里等等,从而让学生提高分辨真伪的、辩证的审美能力。
再次,美育具有凭借性,意思是说,要进行美育,不是凭空进行,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一定的内容来进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审美教育是一种凭借,既结合课文内容,又进行野外活动,也是一种凭借。组织学生远足、野餐、登山涉趣、下海冲浪、游戏、说书、体育运动、音乐舞蹈、室外写生、下厂参观、听英雄作报告等等,都可以列入美育的范畴。借助这些进行美育,美育才不流于空洞。当然不同的目的,方式方法自是不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就不如登高山下大海。向他们介绍祖国的名山大川物产特色等等。
第四、审美教育的愉悦性。利用愉悦性,让受教育者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教育,这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学校环境的优雅幽静,课室的光亮整洁,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要求学生爱护课本,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写得流利工整美观,语言的得体有涵养,服饰的整齐得体不夸耀等,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人们可以在这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审美教育的愉悦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无论是思想上、学识上,都应采取和谐的欢愉的教育手法,寓教于乐。如利用音乐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欣赏工艺品,薰陶学生性情,组织游戏活动或球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等。利用审美教育的愉悦性,比空洞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把美育渗透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是大有好处的,美育,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大家应该重视它。
一九九五年七月写于四会市职业高级中学
二0一二年二月于四会凤山整理录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