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和谐

谈和谐

疑疑思思杂文2025-04-09 11:09:07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用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人心才能向背,才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后达到共享太平的和谐盛世。然而这只是儒家的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用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人心才能向背,才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后达到共享太平的和谐盛世。然而这只是儒家的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现实如何呢?是“苛政猛于虎也”,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群雄争霸,征战杀伐,生灵涂炭。何来人际之和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美景——“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这只是陶潜的理想。他所处的时代现实却是黑暗,却是战争,却是日不裹腹,民不聊生。何来社会之和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样勾勒的是一幅与民同乐的和谐盛世图。然而这只是排遣作者内心抑郁的方式。他所处的时代现实如何呢?外,异族入侵,杀伐不断;内,奸臣挡道,黑暗腐败。作者三十九岁,被贬滁州。年富力强,郁郁不得志伸,现实与理想相悖,心情矛盾至极!何来心灵之和谐?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和谐文化。“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中国古之圣贤,就是想通过一种文化来谋求和谐。儒家想以“仁爱”谋求人际之和谐;墨家想以“非攻”来谋求社会之和谐;道家想以“自由”来谋求心灵之和谐……结果皆不能如愿。
李白,大才降世,才华横溢,出口成诗。然而他的心灵依然不能超脱尘世获得自由达到心灵之和谐。他时而“欲渡黄河冰塞川”,时而“明朝散发弄扁舟”;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为什么?是因为他儒道文化兼修而造成的。儒道两种文化犹如水火而不能相容。他想集于一身达到水火既济的境界,谈何容易?中国文化没有能够拯救李白。李白不成,凡庸之辈更不用说了。
吴承恩先生好像看到了古贤的硬伤。他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一个孙悟空,是集儒道佛三家文化于一身的角色。孙修的是道家之术,却有着儒家思想。他要当“齐天大圣”而大闹天宫,与道家翻脸了。若不是佛家思想,孙难成“斗战胜佛”而修成正果。小说中,吴先生对儒道文化大加嘲讽,蓄意宣扬佛家思想。孙悟空最后是达到了心灵的和谐,可他毕竟不是人啊!看看吴先生时代,佛家文化也不能谋求人们理想境界中的和谐。
古代先贤们谋取和谐的思路是对的。和谐首先要人的心灵和谐;人的心灵和谐了,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关系也就和谐了。为什么思路对却不能达到和谐呢?原因是忽略了决定和谐的两个条件:那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贫穷不会产生和谐。中国的历史是炎黄子孙的贫穷史。中国奴隶时代、封建时代的王朝更替,都是这个集团与那个集团的利益之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的素质低也不会产生和谐。君不见现在一些贪官,一贪就是千百万、上亿元人民币。他贪那么多干什么?是生能花完,还是死能带走?我想,这,他不会不清楚?原因是他的思想境界太低!如今,中国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应该说,我们不算贫穷了。有首《爱的奉献》歌曲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真如歌词所说,我们的社会早就和谐了。为什么现在还在提倡和谐?就是因为人们都还不能“献出一点爱”。国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今天,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正是我们谈和谐的时候。然而和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雷锋是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只有人人成为雷锋,社会才能和谐。这还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努力:一,继续发展经济,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二,继续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素养,达到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到来了,和谐也就与我们目光相接、柔情相视了。
让我们致力于两个文明的建设吧!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吧!这样,我们就会早日迎来两个文明!早日共享和谐盛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