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士缘
中国似乎自古就有隐士情结,许多人时运不济,仕途不顺,心情不爽,一个心灰意冷就抛下一切寄情山水去了。当然,在古代,未被开发成自然保护区的山水名胜比较多,不像通信网络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已使
中国似乎自古就有隐士情结,许多人时运不济,仕途不顺,心情不爽,一个心灰意冷就抛下一切寄情山水去了。当然,在古代,未被开发成自然保护区的山水名胜比较多,不像通信网络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已使地球小得像个村子,各种自然资源更是被人类掠夺殆尽,估计要找个真正不被任何人打扰的地方已是相当犯难的一件事情,更不用说隐居。当郁闷的情绪得不到排泄,当自己的意志不被人了解,不少现代人逃避现实的某种极端方式就是离开这个世界。“寄情山水”在这个意义下,或许解释为“将自己的感情寄托给跳楼(姑且以楼为山)或投湖”也未尝不可。从某个角度来说,古人可比我们幸运多了,至少逃起来的时候比我们的选择多一点,也不会有身份证、相片等那些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身份的东西,从而隐姓埋名也方便一些。
于是,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隐士了。爱菊的陶渊明、梅妻鹤子林逋、竹林七贤……那种全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实是令人羡慕。但羡慕归羡慕,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去效仿。隐士缘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的一个梦,而真正出名的隐士也就那么几个。但既然是隐士,为什么还会出名,这是我始终想不明白的一个地方。我只知道,要做隐士就要有做隐士的资格,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
人对于距离都有一种相似的惯性思维,即所有不在身边的、已经失去的、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往往都是最美好的。简言之,就是距离产生美。因为距离,所以我们怀旧,因为距离,所以我们想念那些来不及珍惜的、或属于别人的但看上去很美的东西。隐士情结也是如此。记得中学时代学过一些隐者的诗文,几乎所有教参上都把它们的思想程式化地概括为“厌恶官场、向往自然”八个字。正是如此。因为离一件即使是自己本来很心仪的东西太近太久(不排除有许多人本来就对所拥有的东西感到厌恶),人也是会生厌的。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因为任何一种喜欢都需要审美距离。
这时候文人墨客就会把目光放到更远处的山水田园林泉去了。因为大自然是多美妙的事物,因为山水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不曾拥有过山水,因为他们和自然有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说,隐士情结是一种逃离,一种自我的麻醉。但在与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之后,即使是陶渊明,也有过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的矛盾心情,更不必说其他人了。成为真正的隐士应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至少像我这样耐不住寂寞又时常要为日常开销花心思的人是不适合隐居的。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隐居?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文人隐居是很有资本的,至少要在曾经是“达官贵人”的基础上隐居,因为隐居是很需要银子的。即使潇洒如李白,羡他天南地北逍遥自在,也不能免俗——他很有钱。当然,有一部分隐士是真正的隐士,他们没有钱财,布衣草屋,粗茶淡饭,即使贫病交加也不为五斗米折腰,那就不止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令人折服的气节了。还有一些人羡慕前人,学前辈们隐居,但终由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成不了隐士,倒有作秀之嫌。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隐士的。
在古代做隐士难,在现代,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依然缺乏做隐士的条件。如今已是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出”而不是“隐”。现代社会早已不似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竞争和压力使我们不得有一丝松懈,快节奏的生活更让我们疲惫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我们不能承受眼前的一切时,依然会选择逃避,这也是隐士情结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原因。
逃避有很多方式,看电视剧就是一种。与其说是放松和消遣,我更相信逃避现实一说,因为沉迷于电视剧的人并不在少数。而现在的古装剧明显比现代剧数量更多且更受欢迎,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熟悉的东西,即使它是不真实的、理想化的。因为我们需要与现实拉开距离,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一种逃避的幸福感。
归隐也是一种逃避的幸福。记得曾给一个同学做过一个心理测试,同学选择的答案暗示着他有隐士情结。结果我的同学还当真告诉我自己真想做个隐者,放下尘世中的纷纷扰扰,找一处没人的去所好好安静。被同学的话肉麻到了,但一想到自己曾经在心烦意乱时也写过类似想法的随笔,我立刻又觉得这不足为奇了。但我现在觉得,虽然我们依然羡慕古人的归隐之风,无论是偶尔地还是相当地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不必去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只要做好我们自己就可以了。
我们会去羡慕别人的生活,那是因为那是别人的,而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但一旦我们把它据为己有之后,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就会凸显出来,因为它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渔夫捕鱼猎人打猎,各有自己的天下第一。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就很好,把自己擅长的、本职的事情做好,充分展现出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自己以及他人都不应勉强自己去做不擅长的事情,谁又能确定被别人认定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
而至于隐士缘,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情结,如今的社会里,竞争从某种程度上使人心更加冷漠,人们心里常常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不能避免的。而“隐”的意义,应不仅仅局限于行动,我们可以“隐”在心里。不是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吗?只要时刻保持心灵的纯净和自由,身在何处又有何妨。我相信,这才是隐士情结真正的精髓。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桃花源是一种理想境界,在东晋没有,在现代更找不到。但如果羡慕或者向往,我们不妨偶尔试着放下一些世俗的杂念,保持心境的平和,尝试着理解知足常乐,心中有桃源,便处处是桃源。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偶尔寻得一份自己的清净就是很不错的事情。如果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束缚着我们,那至少,我们自己不要再束缚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