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前辈给我的启示

季羡林老前辈给我的启示

供享杂文2025-11-02 18:51:27
我之所以没有象其他人一样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而是称他为“老前辈”,是因为季老生前曾力摘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尽管季老是无可置疑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我之所以没有象其他人一样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而是称他为“老前辈”,是因为季老生前曾力摘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尽管季老是无可置疑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我觉得还是称他为“老前辈”更符合季老的遗愿。季老去世了,我又找出那本《季羡林传》重新看一遍,重温季老那辉煌而曲折的一生。
一、季羡林一生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幼时随马景恭识字。他6岁时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读《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书。他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9岁在济南新育小学读书,课余开始学英文和参加古文学习班。他12岁时考入正谊中学读初中,15岁半年后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后来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在他指导下进行写作和翻译。在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并选修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旁听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1934年,他以4年全优的成绩毕业。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入哥廷根大学。1936年春,他选择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被征入伍后,由已退休的语言学家西克教授继续给他授课。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二战爆发,归国无路,他只得留滞哥城,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后跟西克教授和西克灵教授学习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结束不久,季羡林经瑞士、法国、越南、香港东归,1946年5月抵达上海,再赴南京。在南京他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寅恪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介绍他去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回到北平后,他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1946年,他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解放后,他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利用看大门的机会翻译了280万字的古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1978年他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他的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而病逝,享年98岁。
二、季羡林给我的启示
(一)做学问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3)吐火罗语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7)比较文学研究;(8)东方文化研究;(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10)散文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二)学东西要勤劳苦学、刻苦钻研。
季羡林除了接受正常的国文教育外,9岁开始在课余到尚实英文学社学英文,还参加了古文学习班,学习《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在高中开始学德文,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文艺理论、书籍和散文名篇;17岁开始散文写作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他扎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了有更多的出国留学的机会,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选修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旁听了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喜欢研究“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他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34年,他以4年全优的成绩毕业。
季羡林去德国留学前就立下大誓:如果能出国留学,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因为当时有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