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与杂志
书籍和杂志,都是我的钟爱,当然,我说的只是那种比较纯文学的书与杂志。年轻的时候喜欢书,喜欢读也喜欢买。那时候,家穷底子薄,口袋里没有多少多余的钱,就是那样,节省下身上衣、口中食,不止是自己的,还有妻子
书籍和杂志,都是我的钟爱,当然,我说的只是那种比较纯文学的书与杂志。年轻的时候喜欢书,喜欢读也喜欢买。那时候,家穷底子薄,口袋里没有多少多余的钱,就是那样,节省下身上衣、口中食,不止是自己的,还有妻子和孩子的,也要买书。那时候,到哪里出差,一定要去逛逛新华书店,看到让自己心动的书,一定要买下来、背回来,很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自己生活的城市,降价处理一批特价文艺书籍,为了能多买一点自己喜爱的书,半夜就跑到新华书店门口排队。
现在,自己手里开始有点能买书的富余钱了,并且因为工作需要也能假公济私去买书了。这个时候,对买书又少了以前的兴致,不是不爱书了,是让自己喜欢的书越来越少,是假冒伪劣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鱼龙混杂了。我记得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一个人想出一本书,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真要是出了一本书,那一定能引发不下结婚、生子、升官发财一样的轰动。现时呢,哼哼,只要有钱,就能出书,只要交钱,把扔在垃圾箱里一些东西,拾起来改头换面包装一下,就能变成一本富丽堂皇的书。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没有好书了,我只是在说人的急功近利,制造出越来越多以“书”自居的垃圾了。或许是出于对这种垃圾的深恶痛绝,也或许是对出版行业过分钱、书交易现象的反感,我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重新分配一下文学出版资源,明确把出书分为自费和公费两种,提高自费出书的收费标准,算作占用出版资源的代价,并且自费出的书,不能作为参加行业协会、评定职称的依据;对公费出版的书籍,要像以前一样精挑细选,实行编辑和出版社连带负责制,这样可以多出饱满的、有高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这样要想公费出书的人,就要努力提升自己作品的内涵,而不是像现在投机钻营付一点小费。这就像有些国家把大学分成自费和公费一样,自费的大学,有钱你就去上,只要你有本事毕业就行;至于公费大学,那要优中选优,进去的都是优秀的孩子。如此一般,不仅有限的出版资源能用到好书上,而且还能防止出书太滥带来的连锁浪费。
不喜欢买书,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书籍的个人专辑太多了,我绝不是否认个人专辑没有精品,但一个人的专辑,毕竟是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灵魂,看多了也就腻歪了。这就像吃菜,再喜欢的菜,要是天天吃、餐餐吃,也有厌的时候;这还像听歌,一个人的歌唱的再好,只要她不是你的偶像,你不是她的粉丝,你老是听,就会出现听觉疲劳。一个人的书,常常给我单调的感觉,单调,是难以碰出互动的耀眼火花,不能引发我心灵的共鸣,我又如何去喜欢、去爱呢!
不买书或者少买书了,就订杂志,那种纯文学的杂志。和出书的容易相比,杂志像是后娘养的,要办一份杂志,要养活一本杂志,是比出一本书难得多的事情。就因为这份不容易,现在多数文学杂志,在选稿和用稿时,总是精挑细选,总要力争多用一点有艺术品味的作品。因为文学杂志,你依靠订阅才能生存,只有有人欣赏你,才会订阅你,这也像一个大学生找工作,你想有单位接受你,那你就要把它欣赏你的才华展示出来。
这几年越来越喜欢杂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杂志是杂呈,同时在一期杂志上展示的,是许多面孔、许多思想、许多精神世界。这样就使阅读的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和舞台。一本杂志中的文章不会都是自己喜爱的精华,但总有一些人是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总有一些思想能和自己的灵魂,擦出闪亮的火花。读一期杂志,有这么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作者,就足够了。
我读书发生的情感变异,也让我想起一个最朴素的道理:适者生存。人是在选择的,谁适应了这种选择,谁就可以得到存在和壮大,我这不是说,出版业没有出路了,我只是在说,有一些书虽然出版了,但它面世之日,就是死亡之时,因为它不适合人的选择和需要。
仅此而已。
2008、2、24于养心斋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