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与行
千淘万漉,岁月如洗。华夏民族文化史上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母题可谓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知行关系便是其中之一种。知,先于行乎?行,先于知乎?亦,且行且知乎?似乎答案永远那么扑朔迷离。且看孔圣人如何说得?“子曰
千淘万漉,岁月如洗。华夏民族文化史上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母题可谓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知行关系便是其中之一种。知,先于行乎?行,先于知乎?亦,且行且知乎?似乎答案永远那么扑朔迷离。且看孔圣人如何说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及,“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两则“夫子曰”文意紧密衔接,何况其本身在《论语》中接踵而连。须看语录的最后两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只消稍事翻译即知其意,孔圣人行“入世”之学,先行后学,行即是学,于此略窥一斑。
抛开圣人教诲,何谓之“行”,何又谓之“知”呢?孔圣人重仁固礼,所教无非“道德”二字,劝人行仁礼之风,成翩翩君子之资,简单哉。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俗语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即脚踏实地,游历也;知,术业有专攻可矣。
关注当下生活,不免心生感慨。现在人,何其苦也。经济上,美其名曰“产权”。海边一块空地,三五人围一栅栏,欲进则要收所谓门票。硬通货,蜕变成“行”的必备通行证。囊中羞涩,就要灰溜溜地走开。这哪跟哪啊?
文人无行,这刺语拆开来看,很有意思。行,这里难道不能理解成“理论的巨人,实践的侏儒”吗?文人无行,描绘出了中国古代无数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的脸谱。所以,诸葛亮就骂他们“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989年,《文化苦旅》横空出世,文坛为之一怵。余秋雨以“文化苦驴”的身份驮载着华夏文化厚重的解读,行者无疆,开一派文人行者之风。接着,批评之声如潮涌动。终于有人道出了本质,他们是嫉妒余秋雨行遍全国的奢侈了,千年一叹。
大学四年,随风转逝。知,写就了生活的主题;行,幻化成一粒头皮屑了。所以,用人单位不无感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听了颇不舒服。但想想,何尝不是呢?该谨记孔圣人的教导。“知行合一,谓之国宝矣”?
错!行先于知,行且知之,行即是知,此之谓国宝矣。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怎样看待和写作爱情文学
下一篇:爱上奶茶刘若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