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张曙
到1938年,张曙已写出200多首歌曲。《洪波曲》、《保卫国土》、《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等早已传唱大江南北。他和田汉、老舍等词作者的合作也愈来愈默契。1938年,救亡呼声压倒一切,“中华民族到了
到1938年,张曙已写出200多首歌曲。《洪波曲》、《保卫国土》、《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等早已传唱大江南北。他和田汉、老舍等词作者的合作也愈来愈默契。1938年,救亡呼声压倒一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就像洪水海啸一样肆意而疯狂。据中国地方的《桂林市志》记载:1938年这年的11月30日至12月底,该市遭受4次空袭,日机出动108架次,投弹300多枚,毁房3500多间,死伤近300人,致使万余人无家可归。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撤退到广西桂林的张曙目睹这一切,他又怎么能不愤怒!自17岁那年在《民国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书感》一文中有感国家孬弱,豪强肆虐而直言“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处其皮也,高唱口号极呼救国,国即可得而救乎”以来,张曙以他熟悉的音乐创作,奋笔直书那个时代顽强不屈的抗争之声。又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呢?三年前,也就是1935年7月17日,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义勇军进行曲》令人悲痛地失去了曲作者,时代强音里失去了一位有力的合音歌者。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1840年以来就深陷屈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东北沦陷,更有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怎么能再不觉醒呢?张曙将抗日呼声提炼出质朴凝炼,坚定自信的典型音调,通过齐唱合唱的形式,交织成一幅气壮山河的民族强音。同时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民族说唱音乐,给这种风格的歌曲作出了最初的也是最卓越的示范。
几十年后,音乐家吕骥评述说:张曙的“曲调无论在抗战以前或以后,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既不同于聂耳,也不同于星海,然而是富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吕骥还特别强调,张曙从民歌中汲取了养分,“却显出一种沉雄高昂的气概”。张曙的《筑堤歌》就是这样一种崭新的劳动歌声。在追悼张曙遇难两周年的纪念会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高度评价,称赞张曙是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员猛将”,“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让我们来看一份时间表:1909年6月13日张曙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歌曲研究会等左翼文艺组织,与聂耳、任光等人一起从事革命歌曲和戏剧电影音乐创作。1934年后,在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参加群众歌咏和进步话剧的配乐及演出等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武汉与冼星海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并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组织抗日歌咏运动并创作抗日歌曲。1938年12月24日,张曙和长女达真在桂林万寿巷家中,因日寇空袭不幸遇难。在清理张曙遗物时,从他身上找到的,依然是一首刚刚写成的《负伤战士歌》。
张曙奉献给世人一种惊人的创造能力。除了从事歌曲创作外,他还是一位有颇深造诣的歌唱家。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曾为张曙录制过多盘唱片。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十分赏识张曙的声乐天赋,力主他要主学声学,于是器乐成了他的副科,而作曲专业只是做了黄自先生的选科生。萧友梅要张曙“以声乐为终生事业”,连闹“学潮”本该“开除”的张曙,竟因为校方惜才而被“赦免”。
声音浑厚,极富感情,有很强的穿透力的张曙演唱的话剧《复活》里的插曲《莫提起》,曾使剧场里的观众为之倾倒。作曲者冼星海激动不已,连声说:“好,唱得真好,我真没有想到这首歌能这样的感动人!”冼星海的另一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就是由张曙和林路首唱而流传开的。
张曙在作曲、指挥方面的才能,与他的声乐才能,还有他的演奏才能全部奉献给了时代。张曙曾举办过个人大提琴、二胡的专场演奏,组织过有6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歌咏。在他身后,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交响汇聚出的嘹亮乐音。也许,张曙和田汉这两个名字的联系,就已经意味着这种嘹亮必将闪耀在现代的中国。
在张曙的故居,至今人们还记忆着1934年6月,田汉在这里居住过的日子。那是张曙的最后一次故乡之行。作为好友,田汉一起来到歙县坑口乡柔川村。在那张雕花红漆木床的房间,在那张写字马鞍桌旁,他们记录下民间音乐和时代潮流会合的脚步。多年以后,田汉在回忆文章里说:张曙同志在许多新作曲家中对传统戏曲音乐是有较多的爱好和研究的。他又是那样热爱祖国,热爱党,把他的艺术贡献给党,贡献给抗战。而在他的艺术刚刚要达到较高成就的时候,便做了日寇残暴轰炸的牺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新的憎恨。
时代的脚步永远来得那么干净利索。当我们回头望去,张曙的歌曲仍然具有那么鲜明的艺术个性。从幼年跟戏班拉琴开始,张曙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后来的学院教育,又使他深入研究徽戏,昆曲,民歌和曲艺。深入群众生活和时代斗争,努力向民族和民间音乐学习,在感情的大众化和形式的中国化这两方面,张曙都如路标放在时代面前,一如那晨光的嘹亮使人瞩目。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平等的理由
下一篇:看谁舍得一身剐——再论五湖四海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