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写作到“文学边缘化”
提起“80后”这一写作群体,我一向持肯定和嘉许的态度。不说别的,他(她)们有勇气提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足可见她们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其中有的,如张悦然,郭敬明,春树等,文字基本功扎实,想象力丰富
提起“80后”这一写作群体,我一向持肯定和嘉许的态度。不说别的,他(她)们有勇气提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足可见她们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其中有的,如张悦然,郭敬明,春树等,文字基本功扎实,想象力丰富,思维缜密,气魄宏大,显示出可喜的潜力和才气。可有喜也有忧,从整体上纵观“80后”写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从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及人文底蕴,社会教化功能角度与“80后”作家进行商磋。读“80后”的作品,总体感觉是内容空乏,言之无物,个体宣泄表露显多,功能化趋弱,有小资的娇嗔乖巧之态,无大气磅礴扎实厚重之气象。正应了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形容新八股文时所说的那句话:“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看一看“80后”作品的内容,多是些公主呀王子呀之类的爱情故事,尽是天方夜潭式不食人间烟火,脱离实际的幻想,再不就是炒做作者自己有限的个人生活,有的干脆就是流水帐,乏味的紧!应该说,出现这一现象,是与作者生活阅历尚浅,文史哲社会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底子薄有直接关系。古人讲,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讲究厚积薄发,文以载道,要济世。可这些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人文精神在“80后”作品中却鲜有其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应该说,从写作动机上看,“80后”的写作者们在追求作品的艺术性方面还是下了功夫的,但由于底子薄,结果是空有写作的热情,少有创新的成果(发现)。这里需要再讨论的深入一些。文学艺术的标准是“美”,这就要求作为文学艺术载体的文学作品就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再现或重新创造(虚构),整合出超现实(理想)的“美”来,这叫做创造发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学创作(作品)的标准是“美”,而“美”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但有一个评价“美”的标准,凡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认可是美的,那就是“美”。
这里需要问一问大多数的“80后”写作者,你们在创作的时候,是否秉持着自己的认为“美”的标准呢?或者说,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带来麻烦!
谈到作品的思想性,人文底蕴及社会教化,“80后”就更加差强人意。这也难怪,从现在整个中国文坛来看,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都呈现出一种颓势,这也是文学日益走向社会边缘化的一方面原因。思想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当下的文学作品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不能深入生活,准确把握社会大众的思想脉搏,不能超越时代,引导潮流,只是被动地围着钞票,发行量打转转,起了个传声筒,组合文字商品的二道贩子的作用,缺少自己的灵魂和骨头,不倒下才怪!这样,“边缘化”便不难理解了。
正是由于一些写作者,自身人文底子薄,又忽视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一味地媚俗,或是有心无力,才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和骨气。在这里,要坚决反对那种“文学要回归文学的本真,只书写微观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受,掘弃宏大叙事”的论调。文学创作行为本身是个体操作,但文学作品的文本,思想内容要绝对具备社会性和超越性,要颂扬人类永恒的普世价值,讴歌真善美,发挥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提升的播种机的作用,这才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和希望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浅谈:爱情的感觉
下一篇:温州人炒房地福建炒医的反思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