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跟风导演

中国第一跟风导演

枉直同贯杂文2025-11-12 14:50:35
从本质上讲,跟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虚弱和极度不自信的表现。正因为虚弱和不自信,他才老是需要跟在别人的身后,迈着别人踩出的脚印向前走。纵观中国的电视剧导演,最大的跟风者显然非高希希莫属。高希希和中国大多数
从本质上讲,跟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虚弱和极度不自信的表现。正因为虚弱和不自信,他才老是需要跟在别人的身后,迈着别人踩出的脚印向前走。
纵观中国的电视剧导演,最大的跟风者显然非高希希莫属。
高希希和中国大多数中年导演一样,一开始都是靠高扬主旋律起的家,由于他天资聪慧,所以主旋律是越唱越好,奖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拿,从此后胆子大了起来,不但从美工干到导演,后来干脆到北京发展。
我在这里当然不能说主旋律的东西不好,但这类东西在很多情况下从内容到人物,甚至到表现形式都是有固定的标准甚至是模式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一旦成型,那就是在创作上的亦步亦趋和不自觉地依附和遵命。
高希希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导演一样,一开始也是深深地介入主旋律之中,而且成为最大的受惠者,并以此青云直上,所以它在骨子里形成了摆脱不掉的衣服和遵命的定式,最后终于演变成为他成为当代第一跟风导演。
高希希到北京之前拍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高唱主旋律,其调门之高,可能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到北京之后的几年中,混的可能不是很顺,所以心中怒气很是不少。
当时,婚姻生活题材的影视剧在中国遍地开花,一向善于琢磨风向的高希希马上结合自身体验,拍了一部叫《婚后十年》的电视剧。剧中大腕云集,但播出后反响还算可以。至此,高希希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跟风之路。
和其他导演不同的是,他跟风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只要出了个有影响的作品,那他马上就跟着拍一个制作精良,甚至总体水平不差的同类作品。
所以,他的跟风,是在大跟风中有小独创。此等跟风水平一般导演的确难以望其项背。
继《结婚十年》尝到甜头后,高希希再次开始看风头,扎苗头,当然也就在这时,《激情燃烧的岁月》火爆银屏,高希希当即拍板,就把宝压在塑造草根造反英雄上了!这就是《历史的天空》。不用说,他这次的宝押对了。此后,高希希显然把“激情之父”石钟山当成了自己的贵人,接着又将石钟山的《幸福像花一样》搬上银屏。
在借助“激情燃烧岁月”的东风青云直上后,高希希在一时找不到新风可跟的情况下,干脆跟起了老风,竟然翻拍起《搭错车》和《上海滩》来。
客观的说,由于高希希准确的画面和节奏感,他此时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电视剧导演,但是,由于骨子里长期以来依赖形成的奴性,使得他在声名鹊起后,不但丝毫没有独辟蹊径,创作出像《潜伏》那样的作品,相反,跟风依旧,而且愈演愈烈。
他在发现由张恨水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走红后,马上来了个《纸醉金迷》,发现描写狙击题材的《我的兄弟是顺溜》成功后,马上又来了一个《狙击手》。但此次跟风可以说是极其失败,无论是《纸醉金》,还是《狙击手》,在观众中反响平平,几年下来,他累积的人气已经快要丧失殆尽。
情急之下,他开始将跟风升级,这次,他干脆一下跑到明朝,跟上了罗贯中,这就是《三国》。依靠巨额的投资和上千年三国故事的积累,他总算又捞回了往日的风光。尝到甜头的他干脆跟到了汉朝,跟上了司马迁,这就是即将开拍的《楚汉》。
由此可见,高希希的创作之路是一条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的跟风之路。也正是这种把自身艺术生命依赖于跟风的创作方向,决定了他的作品永远停留在二、三流的层面上,而作为他本人来说,虽然获奖无数,但始终处于二、三流导演的地位上。
他的《历史的天空》,无论是和当时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之后的《亮剑》相比,差的不是一两个档次。当时虽然声名鹊起,但是到现在已经基本上被人们遗忘。同样,他的《三国》虽然制作精良,而且由于编剧朱苏进的大胆删减而不乏新意,人物塑造也较之以往有很大突破,但终究影响有限,尤其是和《潜伏》,乃至是《康熙微服私访》相比,简直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
的确,不是他不刻苦,也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费尽心思,倾注全部心血,所做的不过是在别人基础上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再创作。他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恰恰是艺术家的独创精神。
当然,如果他就这样一直干下去,保住国内“第一二流导演”的地位,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他长期跟风形成的缺乏主见,骨子里喜欢依附的习惯,使得他的“第一二流导演”的创作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作为他来说,一开始进行主旋律创作,乃至后来为所在的部门拍摄一系列电视剧时,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市场,也不用考虑什么经济上的得失。但是,到后来为公司在干活,尤其是为自己的公司在干活时,他就不得不考虑市场,考虑钱了。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他拿得出的办法还是以往那个跟风的老办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明星,而且使用那些受年轻人追捧的明星。如果说以前他的跟风只是停留在创作题材这个层面,那么这次跟风则是进入到了具体的演员选择了。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站住脚,他开始首先把目光放在有影响的明星身上,而且不管这些演员和角色是否合适。
正因为如此,他在《三国》中,他硬把已经三十老几的陈好拉进来演貂蝉,把大学篮球队队员般的何润东拉进来演吕布,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把纯情小生陆毅拉进来演诸葛亮!这种就是中学生也能看出问题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失误来解释了。而此时的高希希显然已经越走越远,他竟然要邀请气质儒雅的陈道明来扮演《楚汉》中出演市井无赖的刘邦,邀请言情小生陆毅和何润东扮演“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对他而言,似乎只有这个选择才能够满足青年观众,尤其是80、90后观众的需求。
看来,高希希是下定决心把跟风进行到底了。
纵观高希希导演的艺术创作之路,大概给人最深的教训就是,一个人不管如何具有天分,也不管当初是靠什么走向成功,但他如果违反基本的创作的基本规律的话,最终必将走向艺术的反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