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画家张旭东:让中国古桥凝香复息
北眺虎丘苍茫,南看碧波粼光,这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往西藏时走过的桥;岸有新枝吐春蕊,桥印拱影眠水涧,这是隐于山野的百年桥;静心横卧连彼岸,千秋通达我承担,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福建泉州的万
北眺虎丘苍茫,南看碧波粼光,这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往西藏时走过的桥;岸有新枝吐春蕊,桥印拱影眠水涧,这是隐于山野的百年桥;静心横卧连彼岸,千秋通达我承担,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福建泉州的万安桥……在实力派山水画家张旭东的中国古桥上看风景,你会从他笔下所描拟的桥与周遭山水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中,陶醉到在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情、晴虹桥影出的古诗词章、桥上飞花桥下流水的仙乐,呼吸到杭州西湖断桥残雪的凄丽、西安灞桥折柳送别的惆怅、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浪漫。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民俗文化。说不尽的桥。
中国有“多桥古国”之称,桥梁建筑历史悠久,这些古桥或悬于深山峡谷之中,或浮于江河湖海之上,或显现于平川,或隐藏于村间。它们既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历史从自己身上走过,又让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然而,有些古桥历经战乱和岁月吞噬,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传说中找寻找它们的影子。而古桥是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青年山水画家,张旭东的文化使命感就在这种遗憾中萌芽长枝,开花结果。他为了用艺术手法去还原绘制中国古桥梁,历时四年,日夜兼程,行程数万里,到全国各地去搜集资料,在民间老人中查找证据,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险川峻崖考察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39岁的青年画家张旭东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一种文化使命感,完成了一百多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桥画作,成为我国第一个创作系列古桥画家。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讲求写生的。古代的山水画家,游历大山大河,画出来的是生活,赋予画面的是生活的气息与感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山水画的创作慢慢地失去了对写生的重视,虽然到当代许多大家坚持倡导写生,并且身体力行,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大部分画家已经只创作心中的山水了。张旭东幼承庭训,7岁研习学画,多年大江南北秀山名川写生,拜山川松柏为师,与草木飞泉为伴,用心灵感悟自然,在汲取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倾力对中国山水画不断创新和探索。他坚信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画家感悟自然,吸收灵气,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因此他师古不泥,博多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笔法纵恣,生气盎然,不沾浮泛轻燥之气,潜隐着阳刚之美。不仅有着疏放脱俗、千变万化的特点,还在草草不经意处,神气自现。
复原中国古桥的面貌及其文化底蕴,这对于主攻山水画的张旭东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酷的挑战。现存的中国古桥约有三百多座,但大多结构雷同,桥基多为石头。为了给每一座桥赋予不同的生命气质,他尽量在亲临现场考究了解中扑捉每座古桥的个性,这样他就发现,有的桥身是木质的,有的桥身是石质的,也有索桥、独木桥等,这时,他会觉得世上其实是没有一对相同的桥。他还发现大多数古桥都是当地人积德行善捐资建成的,修桥补路,众善之首,悠然会心,他立刻就能从对这座桥的敬意走进一种自豪感,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传统美德的国家而自豪。因此,就会由一种“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激情,达到一种悠然意远的“化境”,把每一座古桥的原貌复活于自己的心里,然后才是下笔如有神。
在每一座桥的创作中,从线条勾勒到上色渲染,张旭东都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在工整细致、轻绘细描的同时,他大胆把意境和情趣穿行其间,用工笔写意写实完美结合的手法,把自己创作思想上自然内在的精神运动和自己对中国古桥那种心灵的感应抒发于纸上,比如桥下的水、部分桥墩的面、河边的花草树木台阶、远处的山峦,都是用写意的手法,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汇贯通于作品之中。为了巧妙掩藏工笔画对桥的某个部位的“太写实”,张旭东对画的基调处理上,突出一个“浅”字,浅绛,浅蓝,浅青,浅黄,都在他的古桥系列中有所呈现,有时甚至不勾墨线,直接用墨与色画,这样就形成了近深远淡,有聚有散。例如《山涧小桥》这幅,张旭东用几株冬日的杂树遮掩桥身,中间一段云烟渺渺,远处天际用浅蓝墨色和淡白烘染出天光岚影、云烟起伏,气韵自然生动。这里虽然是画面上的虚处,却是整幅作品中最关键、最精彩的地方。这种变化多端、天然成趣的写意效果,无疑为严谨细腻的工笔画增添了活力。
百余幅形态各异的中国古桥,是青年实力派山水画家张旭东给我们烹饪的中国古桥盛宴,看似独立的一幅作品,感觉画面好像只是巨幅作品中的—个局部,但整体上却不显局促与残缺。如果把这些看似相近的桥连贯起来看,又如同看一部中国古桥文化史,再加上画家技法精湛,笔法松秀,墨色苍浑,既讲求美术韵味,又赋予画面生气,笔墨情趣,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梦幻。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不该吃进去的就应该让它吐出来
下一篇:战火中的人性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