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亭前静思三千字
前言我就一直纳闷,“五四精神”传承到哪里去了?文革时期的摧残创伤何时才能抚平?怎么八九学潮之后大学生们便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呢?诸如此类问题,我终究未找到答案。遥想当年大学教授们的意气风发,还记得北岛
前言我就一直纳闷,“五四精神”传承到哪里去了?文革时期的摧残创伤何时才能抚平?怎么八九学潮之后大学生们便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呢?诸如此类问题,我终究未找到答案。
遥想当年大学教授们的意气风发,还记得北岛先生血和泪的控诉以及90年代朱镕基总理廉政反腐的执着……然而时代的背后,却更多的是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反思的哲学恰如凤毛麟角!中国许多问题遗留到今天还得不到解决,令老年人悲怆、中年人压抑、青年人愤慨!当然这里我指的是还有点良知的中国人,其他的则是另一副面孔——麻木、冷漠、颓废、沉沦,或在名利场中蜷缩争斗,或在政商界里织网奉承。非典期间,比尔?盖茨在中国流泪了;百家讲谈,硬是将传统经典文化解说成俗劣的处世法则!汶川大地震时,“范跳跳”竟被炒作成了流行词汇。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八九点钟的太阳,早已躲在了乌云的背后;振兴中华的革命遗志,似乎也给岁月的尘埃掩埋了……可怜!可悲!可耻!可恨!
问君心存几字书,敢语今古不同题?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也确实涌现出不少集大成者或者专攻一科的学者。就在新旧交接、中西合璧的当口,思潮和流派纷争、西化的宣传、战火的进逼、文革的肃清,使中华文明形成了一条难以修复的断层。与世界接轨后,文化界、娱乐界更是鱼龙混杂,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现代的年轻人是越来越浮躁了,就连能静下心来读本书哪怕是读首诗的时间都没有了……自陈寅恪、梁漱溟等大师辞世后,又有几人堪称新时期的国学大师呢?或许真的没有了。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基本在文革时被斩尽杀绝;而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一直摇曳着腐朽的或浅薄的精神魂灵。时代变了,价值观也变了,视钱权为父母,把游戏当生活。这时,游戏的潜规则出台了,游戏中的“酷”人生自得其乐——甚至于垂死的那刻,不是惭愧平生的无为,而是挂念身后的家产;不是在乎人间的正道,而是回味自我的满足。确实,有的人争逐了一辈子,尚未参透生死之哲理,枉来一场。
如是生年竞自由,形消魂灭不足惜。
很多人怀着一颗鸿图大展的胸怀迈进大学的殿堂,然而恰是这深宫锁院断送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前程!
大学生变得现实了,不知谁说的“大学就是半个社会”,结果芸芸众生就真的把大学当成了社会,官腔、商道、名利场都一股脑儿涌进了大学校园,对纪律处分是“苟免而不怀仁”对尊师重教是“貌恭而不心服”,个人“形象工程”建设一个比一个高明!学生会里、专业班级里、甚至宿舍里,都是披着“惟真求新”的华美外表,做这些“正大光明”的勾当。教师节到了,学生会宣布副部以上的学生干部每人20元钱给老师买礼物;班级里,班委竞选串通一气,有什么选举投票就走走形式,有什么问题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宿舍里更是花样百出——《爱情买卖》听够了,就接受A片的洗礼;觉得又腻了,就去体验网游的刺激;乏味了,就开视频聊聊天或者晚上11点多在床上和她通着电话;更进一步呢,那就是美妙的恋爱的到来;假若失恋了,那么抽烟喝酒玩游戏打麻将等生活方式愈演愈烈……这简直是大学中的“流浪”!有人说,大学是人生的最后一道避风港,所以就这么好好的珍惜着……
然而,人都有自由,我的事情你管不着,即便你管我也不听你的,因为听不听是我的自由。瞧,都是自由惹的祸吧。
对坐彷徨一着落,机关棋手不可知。
或许,爆炸式的知识经济时代超越了现代人的消化和承受能力,活在当下,不少人望而却步,祈求上帝给以命运的垂青,好让他在人生旅途中安乐如故。
九年的义务教育、三年的青春拼搏,长舒一口气,迈进了齐鲁名校——山科。为了这一瞬,你付出了十年心血,机会真是来之不易啊,但机会失去却是那么的容易!你不及时抓住她,她就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你叹息、你痛哭、你祈祷都无济于事。这大概是生命意义的一种体现吧,正如某条名言所说的那样——“机会永远青睐于脚踏实地和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不是这类人,在人生这张大棋局里落座,你就心虚起来了。因为你担心自己已是强弩之末,临时抱佛脚也毫无应急措施。而对坐的是棋艺一流可仙可佛的大师,若想侥幸取胜,非旁门左道不可,所以你就机关算尽,重走着“凤姐”的不归路。
大学生们,的确是个比较忙碌的问题较多的群体。学习上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那一纸毕业文书,为了考试花样百出,此处不再赘述。心理上流派较多,平淡闲适的有、悲天悯人的有、爽快鲁莽的有、自私为我的有、个性卓然的也有……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在大学里生存。工作上也有分类:专制独裁的有、欺上瞒下的有、一团和气的有、卑躬屈膝的有,上有上策下必有对策,简直和在官场上可以同日而语了。人际关系上照样,左右逢源的有、两面插刀的有、中庸平和的有、特立独行的有,各有各的生存法则,这也造成了有的活的容易、有的活的艰辛的差异。娱乐取向方面这儿也不说了,这源于个人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倘若全都一样了,反而生活就真的没趣可言了。现今,三百六十行都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着,如果没了“行”的界限,那么社会就可以宣布死亡了。
赘说了这么多,有啥用,徒然抒发点牢骚而已吧。若是六七十年代,想必我早已墓草丛生了。这就是“棋手不可知”的机关。如果棋艺再精再妙,如果被众多的邪灵包围,抢走了“車”或者撤走了“炮”,最终我也不知到底东风和西风哪股儿强。而那对弈者还在道貌岸然的端坐在那里,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难得的“修养”。呜呼哀哉!
纵有正道鉴汗青,犬儒蜗居不为奇。
古人们常自诩“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一进仕途,反而很快被历史给遗忘了,这什么原因呢?抱歉,这儿我只能陈述一下一孔之见了。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制度决定了这一现象的必然。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成孝敬正人伦,规规矩矩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这是古时读书人的主要出路,甚至皓首穷经,也在所不辞。因为出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仕途给他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史书能让孝廉的他流芳百世。还有另一类,那就是文人名士间的互相标榜,期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日子早日来临,制造舆论,让统治者重视他们,当然这也决定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