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吃羊肉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古就有“冬至似大年”的说法。民间还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说法。羊肉属于温热食品,可以御寒,在我国自古就有冬至食羊肉狗肉的习俗。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在我们鲁南是一定要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自古就有“冬至似大年”的说法。民间还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说法。羊肉属于温热食品,可以御寒,在我国自古就有冬至食羊肉狗肉的习俗。特别是冬至这一天,在我们鲁南是一定要喝羊肉汤的。羊肉汤有驱寒散湿之功效,更有温补脏腑之奇能。尽管你冻的哆哆嗦嗦,上下牙直打颤,来上两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一定会全身热乎乎的。冬至到,羊肉俏。香喷喷的羊肉再一次展现了它的魅力。一家人围坐一起,在冒着袅袅的热气的汤锅旁,直喝得大汗淋漓,飘飘然而去。“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后就要进入“数九寒天”了,寒冬也随之而来。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暑”。民间有“晴冬至,烂年底”、“冬至多风,寒冷半年”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冬至就专门成了祭天祭祖的日子,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要祭祀。明清时,宫廷王府及民间冬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历代皇帝在每年冬至日都要亲自率众大臣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在民间祭祀的风俗也是十分流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去祭祀先人。在云南,冬至来临时,人们总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点“寒衣”,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冬至祭祀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慢慢的走出人们的观念。冬至留给人们的主要是吃。而冬至吃的真的是五花八门。俗话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冬至的来临,意味着寒冬的登场,而在这时吃点大补的食品,不仅可以御寒,更可以治病,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冬至要吃羊肉、吃混沌、饺子、狗肉、汤圆等等。而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地又有所不同。
去年冬至我在郑州,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相传祖籍河南南阳的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因严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与弟子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乡亲们医病。他支起锅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娇耳汤”的汤剂,把羊肉药材等物捞出切碎,用白面皮包制成像小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送给求医的乡亲们服食。当每人一大碗娇耳和汤入肚后,身体暖和了,两耳也发热了,吃几次后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因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后来人们都传承在冬至时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斩云浜拗牍牵谑怯萌庀诎山嵌 盎搿庇搿巴汀敝簦凶鳌扳柒健薄:抟允持⑶笃较⒄铰遥芄咸饺兆印R蜃畛踔瞥赦柒绞窃诙琳庖惶欤诙琳馓旒壹一ЩС遭柒健?br>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俗话说,进入“冬至要进补”,北方天气干燥寒冷,饮食应以驱寒、润肺为主,适当增加羊肉。羊肉、牛肉、狗肉、鲢鱼等是热能多、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非常适合冬季吃。
在我们这有句俗语说冬至这天,“吃了羊肠,不穿衣裳;吃了羊肺,不盖棉被;吃了羊肾,壮阳滋阴;喝了羊汤,美容健康;吃了羊胎,没病没灾……”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