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怀之推

寒食怀之推

托法散文2025-03-26 17:53:19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个节日与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介之推。我们现在说的清明节,实际是寒食、清明、上巳三节的合流。寒食节是距冬至之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前一到两天。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份的第一个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这个节日与一个人息息相关,这个人就是介之推。
我们现在说的清明节,实际是寒食、清明、上巳三节的合流。寒食节是距冬至之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前一到两天。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份的第一个巳日,以后固定为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而清明则是24节气之一,是24节气中唯一的是节气也是节日的日子。
三节日期相近,逐渐合流。所以,清明节成了统称,也与介之推密切相关。但严格意义上说,寒食节与纪念介之推的关系更贴近。
今年的寒食节,我在家里怀念介之推。
之所以怀念他,是因为敬佩他的不为名利的气节。在名利喧嚣的今天,在介之推身上更能让人们得到一点新的启示和心灵滋养。
唐代诗人卢象写了首《寒食》诗:“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这首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途中困饿之时,其随从介之推曾割股肉做成汤献给重耳。后来,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论功封赏大臣时,介子推便和母亲一起隐居于绵山。晋文公派人到山里寻找,纵火焚山,意在迫使介子推带老母出山与他相见。介子推坚决不出山。大火过后,却发现介子推与老母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晋文公哀痛万分,遂令人们不得举火只吃冷食,以示追缅和悼念介子推,年年如此,渐成风俗。
论忠心莫过介子推。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就有介子推。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做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淡泊名利莫过介子推。重耳作了国君,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会走出来的。没想到的是,介之推却因此被烧死了。据传,介之推死前留下了一首血诗藏于树洞:“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词,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是何等的赤胆忠心。
看看今天,多少人热衷名利,跑官要官,唯利是图,在名利的泥淖中进退两难。不是主张消极避世和热衷退缩,但有些东西譬如名利过热了,就要破点冷水,才能清醒过来。发热了,头脑就晕。晕了,就犯糊涂。当了士兵就想做元帅哪行?“鸡头”思想有时候害人不浅。
介之推“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淡泊精神,“清明复清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是民心国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传承意义。
2011.4.4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