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者为了生者
2008年元月18日清晨,81岁的母亲安详地走完了她的生命历程。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我们将她老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如果说一个经历比较顺利的人能够无偿捐献遗体,
2008年元月18日清晨,81岁的母亲安详地走完了她的生命历程。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我们将她老的遗体无偿捐献给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如果说一个经历比较顺利的人能够无偿捐献遗体,已经让人无比崇敬的话,而一个经历坎坷,备受冤屈、磨难的老人能够如此无私、开明,更是让和她老朝夕相处的女儿我深感震撼。
母亲是2001年办好的遗体捐献手续,距她老去世已有八个年头。记得当时母亲提出这个想法时,我们兄妹三个都感到很惊讶,甚至有些不理解,当然也不怎么情愿母亲这样做。但母亲固执己见,我们知道拗不过她,只好在公证书上签了名,心里却都在想:唉!走一步看一步吧。
在这八年时间里,母亲曾三度去了怀化我姐家里小住,姐姐家各方面条件不错,姐姐姐夫对母亲孝顺也是没得说,况且怀化还是她老离休前工作单位所在地,按说,在那里安度晚年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可母亲每次住上一两个月就喊走,怎么挽留都留不住。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年迈的母亲就是怕自己万一有个好歹,许下的承诺无法兑现。
那年陪母亲去办遗体捐献手续是在湘雅医院(当时为湖南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办的。后来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催我和那里联系一次,证实一下经办人和电话有无变化,我都有些烦了,可又只能依她。所以时隔七八年了,当年办公的地点已从河东迁到了河西,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也都换了,可这些一直都在母亲的掌握之中。
母亲晚年身体不怎么好,患有多种慢性病,后来记忆力衰退比较厉害,结果查出是得了脑萎缩,虽然一直坚持治疗、服药,但效果不佳。去年年底我和哥哥再次带她看了神经内科专家,曾经做记者出身的母亲,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差点写不出。医生给她开的药都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这个结果让我痛心,更让我痛心的是母亲即使病到这种程度,却丝毫没有忘记捐献遗体之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没后悔、动摇过。在母亲的抽屉里,捐献遗体的一整套东西总是整整齐齐地放在最上面、最显眼的位置。
一想到这些,一想到和母亲在一起的那些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流不止。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是一位善待身边每一个人的人、是一位曾经遭遇几次政治运动摧残打击,饱受冤屈磨难,却不计前嫌、以德抱怨,坚持身后一定要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的人。
和母亲多年生活在一起,特别是有幸在母亲的晚年孝敬她老人家,使我耳濡目染她老人家的高尚情操。如果说我还曾经裨视过母亲那份迂腐、那份执拗、那份凡事过分认真的劲,但我更加敬重的是她老人家淳朴、善良、执着的优秀品质,她给予后代深沉的爱,她对国家、对事业、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熏陶着我。
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年里,她老言传身教,使我对捐献遗体一事也慢慢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一崇高行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就倡导过。上世纪80年代,杨尚昆、胡乔木等20多位老同志就倡议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界利用,90年代,邓小平同志更是身体力行,把角膜捐献给了人类光明康复工程。而据国家红十字会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自愿捐献遗体或器官的捐献者不足10万,但仅眼角膜需求一项就高达40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遗体和器官捐献空缺,如此沉重的人文关怀困境,再面对每年被掩埋或化为灰烬的遗体,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重生。选择百年之后正确对待自己的遗体,既能让我们的生命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灿烂延伸,又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更是对生命的一次了然超越,意义非凡!
“死者为了生者”,这是在巴黎一家著名的解剖学馆大门上方,用金碧辉煌的大字镌刻着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尸体解剖工作的实质与内涵。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器官移植将使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和延续。
捐献遗体不仅需要勇气,还要具备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和超越寻常的爱心。母亲以及所有捐献遗体者的行为表明,生命属于自己,更属于人类,捐献遗体不仅是一种义举,更是让自己生命得以灿烂延续的方式,就像遗体捐献接受站墙上那条标语所说的那样: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能光照人间。”
2008-4-11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