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怀古

运河怀古

肉芽散文2025-10-18 10:20:32
一、循迹现在的淮安,是三淮一体后的新城,他的老城区旧称淮阴,历史上出过两个名气极大的伟人,西汉的韩信和近代的周恩来。地处江淮的鱼米之乡,这应该是个多水的城市。初到此地看着城市的名字“淮水之阴”,以为他
一、循迹

现在的淮安,是三淮一体后的新城,他的老城区旧称淮阴,历史上出过两个名气极大的伟人,西汉的韩信和近代的周恩来。
地处江淮的鱼米之乡,这应该是个多水的城市。初到此地看着城市的名字“淮水之阴”,以为他北临淮河,在地图上搜索一番,丝毫觅不得淮河的身影,却看到另一条大名鼎鼎的水道,京杭大运河。于是找了个干净的下午,便去寻访。
从市中心乘车,沿主干道南行,一刻钟的车程便可到达运河大桥。过桥是城南郊区,桥这边是市中心,运河与城市擦身而过。信步上桥,俯瞰底下流淌了千年的运河,却没有想象中的矫健身姿,有的只是百米宽的河道,和因含沙量大而显得浑浊不清的河水。
整条运河是由人工开凿河道,自然湖泊、河道构成。历史久远,我自然是不能判定淮安城的这一段是否为人工开凿。等到登桥远眺,答案便豁然明朗。这是何等笔直的河道,似乎是用标尺隔着延伸出去的。极目之处,只见斜阳如火烧得水天一色,而近处河水浩荡,却是东来西去。于是坚定——这确是先民一锨一凿挖出来的人文奇迹。
下桥,沿河堤漫步。堤岸修得非常整齐,隔一段还建一个有花圃石凳的河滨公园,间歇的地方,长满茂盛的蒿草。河水自是浑浊,却在风的催生下拍出一朵朵洁白的浪花。不远处的码头上泊着些旧船,河面上,运输的驳船川流不息,甚似首尾相衔,从这一个日边驶往另一个日边。
现在的船都是机械动力,无需顺水,不必借帆,更不用纤夫拉纤,这在过去是全然不能想象的。我于是想到了历史上的龙船。

二、龙船和运河历史

龙船是隋炀帝下扬州的御座。“春风举国裁剪刀,半作障泥半作帆”,使百官引路万民拉纤,隋炀帝当年如此沸沸扬扬地下扬州,走的就是他通成不久的运河。正是从这个事件开始,运河在历史上才变得妇孺皆知。
不过对于运河的历史,却要追溯得更加久远。史载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整个工程延续了2000多年。公元前486年,吴王伐齐为漕运粮草之便开挖了一段河道,这应该算是运河的发端。然而仅凭一个诸侯国的国力所开挖的工程,规模可想而知。再加上年载太久,因而不为我们多数人所知。在漫长的开凿史中,规模最大意义最大最为我们熟知的一段,当然莫过于隋朝炀帝时期工程。
自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共强征360万劳力,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到公元610年时,连同文帝时期开凿的山阳渎,终于修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达燕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民间的说法,暴戾的隋炀帝如此劳民伤财,为的仅仅是能够乘龙船去看江南的瑶花。这个说法当然有失公允。事实上,治于武功的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开凿运河,是想利用运河漕运,使江淮的鱼米充盈北方的粮仓,而关中的健儿又能够威震南面的夷蕃。出发点是好的,成效亦卓越,他凿成的这条运河日后成为沟通东部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堪称不世的伟业。
只是他的方法出了点问题。他太过急迫,挖河的劳力死伤无数,人民怨声载道。公元616年,炀帝乘着龙船第三次南下,是去看瑶花,还是审查自己的治世作为?不重要了,他的船到了江都的时候,天下就乱了。群雄并起,义军、叛军燃起一片片狼烟。仅过了两年,文帝创下的煌煌盛世即告灰飞烟灭,300年的李唐天下拉开帷幕。大隋朝结束了,可运河留下了,她依旧长淌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又过了600多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开挖运河工程。这一次,运河的中心从关内的洛阳移到燕赵的大都。于是南通州北通州,直沽寨一夜之间繁荣成了天津卫。运河又一次在历史上凿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后话。
而我所感兴趣的,依然是那段传奇的隋朝故事……

三、龙船和运河历史

龙船是隋炀帝下扬州的御座。“春风举国裁剪刀,半作障泥半作帆”,使百官引路万民拉纤,隋炀帝当年如此沸沸扬扬地下扬州,走的就是他通成不久的运河。正是从这个事件开始,运河在历史上才变得妇孺皆知。
不过对于运河的历史,却要追溯得更加久远。史载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整个工程延续了2000多年。公元前486年,吴王伐齐为漕运粮草之便开挖了一段河道,这应该算是运河的发端。然而仅凭一个诸侯国的国力所开挖的工程,规模可想而知。再加上年载太久,因而不为我们多数人所知。在漫长的开凿史中,规模最大意义最大最为我们熟知的一段,当然莫过于隋朝炀帝时期工程。
自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共强征360万劳力,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到公元610年时,连同文帝时期开凿的山阳渎,终于修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达燕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民间的说法,暴戾的隋炀帝如此劳民伤财,为的仅仅是能够乘龙船去看江南的瑶花。这个说法当然有失公允。事实上,治于武功的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开凿运河,是想利用运河漕运,使江淮的鱼米充盈北方的粮仓,而关中的健儿又能够威震南面的夷蕃。出发点是好的,成效亦卓越,他凿成的这条运河日后成为沟通东部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堪称不世的伟业。
只是他的方法出了点问题。他太过急迫,挖河的劳力死伤无数,人民怨声载道。公元616年,炀帝乘着龙船第三次南下,是去看瑶花,还是审查自己的治世作为?不重要了,他的船到了江都的时候,天下就乱了。群雄并起,义军、叛军燃起一片片狼烟。仅过了两年,文帝创下的煌煌盛世即告灰飞烟灭,300年的李唐天下拉开帷幕。大隋朝结束了,可运河留下了,她依旧长淌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又过了600多年,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开挖运河工程。这一次,运河的中心从关内的洛阳移到燕赵的大都。于是南通州北通州,直沽寨一夜之间繁荣成了天津卫。运河又一次在历史上凿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后话。
而我所感兴趣的,依然是那段传奇的隋朝故事……

四、炀帝的悲哀
有能力的人都是有抱负的。可如果抱负大过了能力,又走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极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