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烙印在回忆里

时光,烙印在回忆里

行斟散文2025-05-12 10:40:41
我一直相信,时光是有脚步的,而且是有声音的脚步,声音很轻很轻,也很重很重。——题记一、欢乐的岁月我的童年在美丽而又偏僻的小山村,和着鸟语花香和泥土的芬芳,以及,爷爷的声音里浓浓的故事的墨香。家里的那个
我一直相信,时光是有脚步的,而且是有声音的脚步,声音很轻很轻,也很重很重。
——题记

一、欢乐的岁月
我的童年在美丽而又偏僻的小山村,和着鸟语花香和泥土的芬芳,以及,爷爷的声音里浓浓的故事的墨香。
家里的那个旧书柜上,书很多,很多是爸爸、叔叔和爷爷的,有极小的一部分据说是很早以前的某个先辈的。我家里穷,小的时候,这些书是我玩具,我看字但不识字,抱着书津津有味的样子,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到底在看些什么。
爷爷会给我讲故事,用我们小山村特有的方言,有时候是很短的小故事,有时候是很长的大故事,甚至我四岁那年,他把整个《封神演义》的故事用半年的时间讲给我听了。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我听不懂,却很爱爷爷那样既严肃又慈爱的声音,每当听他讲故事,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随着慢慢长大,比听故事更有趣的是自由。当然,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自由。
从家里出去,我结识了一大帮小伙伴,开始了与土石相伴的日子,那些故事很快就扔到脑后去了。
爸爸很不喜欢我整天玩玩闹闹的样子,从我可以认字开始,他总会塞给我一本旧的《唐诗三百首》,是妈妈从舅舅家拿来的,表姐上学前读过的书。每天早上我都要跟着爷爷念唐诗,背会一首才可以去玩。也不知道当时哪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一本唐诗到后面居然背起来非常之顺溜,以至于直到现在,我脑子里那些还残存的诗句大都是那个时候就记下的。
再长大,就接近小学了,一直觉得老爸好像很重视学前教育,不过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学前教育可言。五岁,才五岁,老爸不知从哪里弄来本《宋词三百首》,跟唐诗一样的任务又摆在了我眼前。
同样的,爷爷是教我读的,比起唐诗,宋词对我来说难度高了一大截,因为读起来没有那么顺口,爷爷说读宋词要懂义。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爷爷也不多讲,他只给我讲每首词里头那些美丽的故事,五岁的我已经能够理解那些故事了,听到爷爷的声音变低的时侯会有一丝的难受。也许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那种感觉叫难过。
三百首宋词还没背完,我就开始上小学了,那本宋词成了爷爷闲暇是的读物,整个小学时间里,我再也没有读过它。
上学的日子是枯燥的,没有爷爷的故事,也没有泥土里的奔跑,那些过去都渐渐丢失了。
学习生涯是漫长的,每次回忆,最快乐的那一段时光,总是爷爷给我讲唐诗宋词的情景,那样的快乐,也许一生,只能经历到六岁,再也不复了。确实,再也没有重复过。
爷爷的声音没有变过,却不再念唐诗了。

二、侠骨柔肠
真正开始读长篇小说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差不多所有常用自都认识了,第一部是《封神演义》,爸爸的书,爷爷曾经给我讲过。
《封神演义》偏古代那种叙事方式当时并不是很吸引我,我只看故事不看字,一部书看的很快,两个月的样子就完了,我只记得了一个大概的故事轮廓,至于里头具体说了些什么完全不清楚,尤其我看的时候基本上完全是在找与哪吒有关的情节,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哪吒传奇》的影响。然后看完我还在因为里面没有孙悟空而发牢骚。
那个时候,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小说这个概念。我开始看小说。
家里有一套四大名著,《封神演义》之后我看《红楼梦》,这会可就不只看故事了,因为《红楼梦》不看细点根本就看不出故事来,所以这一部一看就是一年,看完后照样是不明不白,只知道林妹妹爱哭,贾宝玉爱闹,里头还有些什么人都没记住。爷爷说我还小,《红楼梦》应该等长大了再看。我一听就乐了,果断开始了《三国演义》。
结果,就没有结果了。《三国演义》还没看完就初中了。
初中我开始住校,对于那些什么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都已经知道了,最正式的看书就从那时开始了。
初一,我看散文,是从家里带来的书,有郭风的,季羡林的,朱自清的,鲁迅的,加起来三十多本,被我一扫而空。当时我是很喜欢季羡林的,他的文集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不止,甚至还特意把里头喜欢的句子抄了下来,汇了整整一本子。
初二,家里的书已经没有我看的了,朋友借给我一本《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武侠,这一本我看了一个月,一字不落地看完了,从前言中我知道了金庸和他的作品。我开始看金庸武侠,一发不可收拾,《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传》,《鹿鼎记》,《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碧血剑》,别人看电视剧版,我看印字版,初中的后两年闲暇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金庸武侠。当然,书不是我想看就能看得到的,很多时候得到的那本书并不是心里最想要的。
读金庸期间,我知道了古龙,知道了梁羽生,也知道了郭敬明和韩寒,更知道了步非烟。
除去金庸,其余几个人的书,看的最多的是古龙的,有《绝代双骄》,《流星,蝴蝶,剑》,《飞刀,又见飞刀》,《陆小凤传奇》,《天涯,明月,刀》,当然,《陆小凤传奇》没有看完。接着是梁羽生,他的书我完全看完了的只有《白发魔女传》,是一同学推荐我看的,其余的也看了几本,都没有完结。
郭敬明和韩寒是不属于武侠类型的,我只是看了,却没有刻意去看深,对当时的我来说,他们的作品,不过是让我知道了一些新的文学风格。
步非烟是我最后知道的,我偶然在一个朋友家里得了一本《今古传奇》,上面是她的《曼荼罗》的连载。然后我就知道那位朋友已经是她的书迷了。
步非烟也是武侠小说作家,这是我最愿意知道的,我爱武侠,也爱上了她的文字。
看完金庸的武侠时已经上高中了,我不再看古龙了,也不理梁羽生了,更不关心郭敬明韩寒了,我的心思被步非烟填满了。
对步非烟,我其实是比较好奇本人的,因为北大中文系。但我,更关心她的小说。从《武林客栈》到《华音流韶》,到《人间六道》,到《鬼族公主》,到《七宗罪》,再到《玫瑰帝国》,我从高一追到现在,六年,我记不清多少次翻看《紫诏天音》,记不清多少次幻想郭傲的样子,记不清多少次把某一幅从网站找来的美男像打上卓王孙的名字,跟着她的故事,我在做自己的武侠梦。
六年时间,足够我看懂侠骨柔肠,也足够我明白刀光剑影,我不知道我心里想的那个侠骨柔肠的定义对不对,但我真实地明白,我在这片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