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百官大坝头水利工程遗址

昨天的百官:百官大坝头水利工程遗址

近乡情怯散文2025-04-23 23:32:37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我们的百官先民在古代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但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我们的百官先民在古代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但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低下。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今天的百官江东路建设大厦对面百沥海塘上,过去它曾是浙东古运河“虞甬运河”上虞段起点,包括广济涵洞和百官大坝两处水利设施,我们百官人统称叫作“百官大坝头”,曾经是清代百官重要的水利工程。
据《上虞县志》记载,虞北地区农田灌溉,历史上素赖白马、上妃、夏盖诸湖。宋始湖渐废,水少潴蓄,旱害日甚。清咸丰七年(1857),宁绍台道段光清首倡集资,百官的绅士王启、糜憩棠、谷南林、季楣等大户人家捐款修建了广济霪,引曹娥江水溉虞北农田,翌年竣工。闸设2孔,总净孔宽3.1米。闸底高程1.12米。最大引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1990年9月1日广济霪为洪水冲毁,遂即封堵。
“广济涵洞”建成完工于清咸丰八年(1858)四月。当时残存的夏盖湖蓄水已经很少,为了解决虞北农田的灌溉问题,宁绍台道段光清倡议集资兴复水利,并带头捐出了俸银,在段光清他的影响下,百官的谷、王、季、糜几个名门望族中的富绅商贾捐助资金万元,于咸丰七年(1857)开始在赵字号塘内建造“广济涵洞”,并开凿新河引进曹娥江水到百官河、百松河。“广济涵洞”有2孔,孔径宽分别为1.5米和1.6米,高分别为1.7和1.28米,总净宽3.1米,洞高1.23米,底高程11米,最大引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涵洞系条石结构,分块木闸门。
我从百度上看过很多史料,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太平安定时期,还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对事关民生兴修水利工程始终是比较重视没有放弃的。所以国家专置有水利部门,最早叫水部,但和礼部、吏部等六部又不是一个级别,水部只能算司局级。
三国时始设,两晋南北朝时为尚书省水部曹,从隋开始属工部,为工部四司之一,一直沿用到宋代。明清时改为都水司,仍属工部。此外另设漕运史(总督)掌管运河漕运,已及河道总督以治河。至于当年有否水利工程师,我想中国古时候应该是没有什么工程师的,有的也只是一些能工巧匠而已,那些治河的图纸估计大多也都是河督的幕僚一类人策画的,因此古代的水利工程质量没多大保证。
自从“广济涵洞”建成后,浙东古运河“虞甬运河”上虞段的起点也由原来上堰头大舜庙前的“百官坝”移至下市头的“百官大坝头”。“广济涵洞”除了灌排虞北地区的15万亩农田外,还承担起了船只货物从曹娥江盘驳到百官内河的作用。凡在“虞甬运河”过往的船只都要在“百官大坝头”过坝,这里平时有坝工值勤。“广济涵洞”建造后,这里逐渐被称作“百官大坝头”,村名一直沿用时至今日。
当地的大坝村民就在洞旁坝上用手抬肩扛缆绳拖的方式盘驳船只物资为生。据《上虞县交通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百官大坝头”是船只进出最盛时期。1950年以后过坝船只逐渐减少。到1970年后,只有少量船只拖拉过坝,而改为以装卸曹娥江黄砂船为主了。1980年以后,赵家升船机建成后,“百官大坝头”再无船只过堰坝,致使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逐渐废弃。
1954年,“广济涵洞”外又修建了一个新闸,称为“解放闸”。并将分块木闸门改为整体木闸门,螺杆启闭。1969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梁板闸门,电动启闭。由于工程老化,底板、墙身多处断裂,严重漏水,1990年9月洪水中经奋力抢堵,才免遭决口成灾。1992年5月经浙江省水利厅批准,广济涵洞被封堵。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当“百官大坝头”放水时,“百官河”上就会流经曹娥江的黄泥水,我们总会喊上一句:“放霪洞水哉!”“放霪洞水哉!”现在到老了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文字含义。如今百沥海塘已改造成了曹娥江十八里长廊景观带,原来的“广济涵洞”和“百官大坝”已被填埋在堤塘之中,从地表上已无任何踪迹可寻,“百官大坝头”成为了清代水利工程的一处“遗址”,将永远载入百官的历史史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