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和狗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小女孩和狗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黄牌警告杂文2025-10-14 06:40:23
一个妇人把鱼放在院里,刚走开几步,一只小花狗跑了过去。妇人看见了,正要回去,小花狗的主人——一个小女孩来了。“你快把它唤走吧!”妇人说。“你把它赶走吧!”小女孩说。妇人与小女孩的对话很简单,却令我陷入
一个妇人把鱼放在院里,刚走开几步,一只小花狗跑了过去。
妇人看见了,正要回去,小花狗的主人——一个小女孩来了。
“你快把它唤走吧!”妇人说。
“你把它赶走吧!”小女孩说。
妇人与小女孩的对话很简单,却令我陷入了深思。是赶走好,还是唤走好呢?
小女孩犹豫了会儿,把小花狗唤走了。

简单的场面和对话却引起来我的深思,使我联想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两类行为。一是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某个错误,希望他放弃这个不好的做法时,往往第一时间就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二是当孩子成长道路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先求助于他人的做法。下面笔者结合短故事探讨一下这两个教育行为。

故事中的小姑娘作为小狗的主人,发现小狗偷吃鱼时,她本来可以喝住小狗,但是她发现鱼的主人在这里,于是,她觉得鱼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主动将狗赶走。可是,鱼主人却没有“赶”狗,而是提示她去“唤”狗。这引起了女孩的思考。到底“赶”好,还是“唤”好?思考之后,她认为自己用“唤”的方式,小狗更容易接受。而自己作为狗的主人,有责任在狗犯错的时候纠正它。最终,她把狗“唤”走了。同样是为了达到目的,她选了狗更适应的方式。
作为家长,都遇到过孩子犯错误的情况,而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方式也有许多。但是往往是匆忙决定、粗暴对待的多,仔细思考后冷静处理的却少。而前者不但不被孩子接受,无法令孩子从根本上认识错误,也是枉顾孩子们纤细敏感心灵的表现,试想,如此怎能不给孩子留下阴影?而一旦留下阴影,又如何去抚慰?
常常见到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遇到问题了,愁眉苦脸,满腔不平。“对这个孩子真是费了心思了,就是不改(好)”,是的,教育孩子的问题搞得你头大了,但是,能怪谁呢?只能怪你的教育方式不对。你如同黑瞎子掰玉米一般,不动脑子,只知道见了玉米就下手,结果每次下手之前,你还是发现自己两手空空。
要像避免这样的结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的是,你只需跟故事中的小女孩学习,在教育孩子时多动脑筋,理性的选择适当的方法。而难的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必须持之以恒!这个道理,简言之就是在日常用心选择孩子适应的方式教育他。

故事中小女孩选怎“唤”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自己是小狗的主人,自己对小狗有约束的责任。然而其实,再往深里想,不是小女孩,而换了其他的人去“唤”它,效果也会差些,试想,不但狗要考虑是不是听他人的召唤,连“唤”它的人也会少几分自信。因此,不管怎么说,纠正小狗错误的事,最好由它的主人着手。
经常发现有些幼年经常跟在(外)祖父母身边的孩子容易娇惯任性,爱惹事,不想吃苦等等,着通常不只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外)祖父母教育方式不对,也是由于教育他们的不是他们的直接监护人。拿他们的情形跟上面的故事去对比,你会发现二者如出一辙。
父母把孩子教给别人去照顾,有时是出于无奈的,这个情有可原;但也有个别人是出于逃避责任的心理,年轻的妈妈玩心不减、不想吃苦,正好逢着长辈身体强健、爱心充盈,就有了这种情况。不管怎样的原因,不太熟悉状况的父母一旦全面接手教育孩子,便十分吃力。没奈何,便去求助长辈朋友,或者问责老师。其实像这样的家长,已经显出缺失责任心。责任心不够,教育孩子的决心也就不强,遇事就格外的难以解决,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有满意的效果。没有效果,就越不自信,越想求助,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求人不如求己。家长跟孩子之间永远有问题需要双方面对面来解决,任何人都难以替代。所以,不如早下决心,多了解孩子,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业来经营,坚决的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有了这份决心,万事会顺利的多。
所以,作为家长,要及时顿悟,教育孩子是自己推脱不掉的责任,要早下决心,早做行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