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艺谋挨骂看“己所欲,硬施于人”者的嘴脸

由张艺谋挨骂看“己所欲,硬施于人”者的嘴脸

黭黮杂文2026-02-02 12:17:43
在我看来,张艺谋应该是自谢晋先生以来国内最为出色并使中国电影引起国外最大关注的导演,如果说,谢晋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试图为观众提供新的思考的话,张艺谋的作品则尽管总是褒贬不一,但你必须承认,他的几乎每一
在我看来,张艺谋应该是自谢晋先生以来国内最为出色并使中国电影引起国外最大关注的导演,如果说,谢晋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试图为观众提供新的思考的话,张艺谋的作品则尽管总是褒贬不一,但你必须承认,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为观众带来了从新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也许是熟悉的事物,而他的创作方式也经常可以为同行提供借鉴。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充当的往往是一个始作俑者的角色,但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受到的也常常是枪打出头鸟的“礼遇”。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更“有意思”的是,自打张艺谋拍了当时创造国产电影票房记录的《英雄》以后,批评甚至大骂张艺谋似乎就成了代表并体现某种品位的所谓时尚却又是充满矛盾的行为:一方面,好像不去看张艺谋的电影就不时尚,一方面,似乎看了以后不骂点什么就是落伍。这其中,水平高往往从正义的高度谈张艺谋对历史的曲解,水平中不溜的往往从人性的角度谈张艺谋人文精神的渐渐消失,水平低的呢?则谈自己看过的“过去的武侠片”是如何如何的,然后基本上都不约而同的说:还是喜欢张艺谋以前的一些电影,例如《秋菊打官司》,例如《活着》,例如《我的父亲母亲》,虽然他未必都看过,或者说,认真看过。
孔丘同志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在提醒我们:你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接受。所以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推出另一句话:己所欲,方施于人。想来这应该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思想,但最近我发现,这里边也有问题,就是虽然“己所欲”,可一旦因为如此就要“硬施于人”的话,恐怕产生的结果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致上也就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了。
张艺谋偏偏就是总能碰上这么一群人。
尤其是,他被北京奥组委选中担任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后,当他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世界面前最好的展示平台时,也为“己所欲,硬施于人”的一些所谓的冷眼旁观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些人往明了说,就是张艺谋已经江郎才尽了,张艺谋的闭幕式是个败笔了。往暗了说,无非就是想让别人知道他是多么卓尔不群,又是多么怀才不遇----他要是当了总导演,开闭幕式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了刻意的雕琢与约束。所以,尽管伦敦的那辆公交车就出现了八分钟,他也要满怀敬意的扯上莎士比亚感慨文化差异,然后装腔作势的说什么他从这八分钟的浓缩精华中产生了对伦敦奥运会的无限期待----要我说,丫真是一孙子,还是装孙子。因为我从来就不相信,一个无视眼前却要表现出对将来期待的人的诚恳程度,因为或许,一旦他的期待到来时,他是否又会期待再将来?可这样的人,一直大有人在,尤其是在咱们这里,还层出他母亲的不穷。
这次的奥运会开闭幕式,用英国欧洲体育台主持人总结性的话来讲: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迄今最令人难忘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单单这两项对伦敦奥组委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分开的话,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这样评价开幕式:开幕式是没有竞争和奖牌拿的,但是,仅仅凭借开幕式,你们中国就获得了举办奥运会的巨大胜利。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文字直播。文字直播的文章这样评价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甚至超出了世界对其抱有的“最乐观的期待”,它让全世界数十亿人“沉迷”。闭幕式成了由“音乐、杂技和精彩绝伦的灯光秀”融合在一起的欢乐节日。
限于篇幅,不一而列,有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找。我只是摘录了极少的一部分,但尽管如此,也可以从一向对我们挑剔有加的老外的评价中看出,他们服了!而这个功劳,我想应该属于张艺谋!我们也应该为此感谢张艺谋!遗憾的是,就因为张艺谋没有体现某些孙子的“己所欲”而“施”,他的工作因此被贬低,他的才能因此被贬低。这,往小了说,是与这次成功的奥运会非常不协调的音节!要是往大了说,就是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时候,他以为自己代表着优秀,其实却恰恰表现出了自己的劣根。可怕的是,这样的人生活在中国。
并且遗憾的是,他可能也只能继续生活在中国,因为即便是他所高歌并且期待的伦敦,我想也绝不会接受一个总是喜欢期待而无视现实的人。尤其是,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