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公平还是一个梦
有人把教育不公列在当前社会不公的首位,这说明民众对教育不公深为不满。说句愤青话,我们国家从来就没有过教育公平。不说建国以前,一个一切都不存在公平的国民党政府,不可能有教育公平。即便在解放以后,人民依旧
有人把教育不公列在当前社会不公的首位,这说明民众对教育不公深为不满。说句愤青话,我们国家从来就没有过教育公平。不说建国以前,一个一切都不存在公平的国民党政府,不可能有教育公平。即便在解放以后,人民依旧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教育不公,首先体现在政治待遇上的不公。家庭出生不好,很难过得了升学政审关。“有教无类”是孔子朴素的教育平等理念,但这个思想在当时是受到批判的。我们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不公一是体现在地区垄断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学录取新生,本市学生的分数要比外地低得多。
其二,教育不公平体现在经济上,大幅度地提高大学收费标准,直接把贫寒学子挡在了大学门外。大学高收费是教育公平的倒退,当年我上大学时,每月享受国家16元助学金,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大学生医疗也是公费的,只要考靠上大学,就不会因贫辍学。现在我们高调宣传,提高大学生奖学金标准,把大学生纳入医保行列,师范生不收费等。不过是恢复建国初期的做法,不是进步。
其三,体现在户籍歧视上。外来民工创造了城市的辉煌,却享受不到城市待遇。他们的子女入托难、上学难。他们的孩子只能挤在设施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上课,高考还得回原地参加。
教育的不公,归根结底是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无钱办教育,使教育成了稀缺资源。择校之风由此而起。从而直接导致了特权生、金钱生、关系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教育不公甚至扰动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开发商以所谓的名校资源“学区房”为诱,推高房价。
为解决长期困扰国家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教育不公问题。国务院在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并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切实缩小教育差距,加大惠民力度,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教育目标。
今年8月30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作为解决教育公平的突破口。旨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权利。
然而这个《意见》虚的多,实的少。条文表述模棱两可,做和不做,没有硬性规定。如《意见》第二条:“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看得出这个文件前半段实际上是“空谈”。“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只是一句口号。具体落实则要“统筹考虑”“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地方政府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有碍“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教育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为由,拒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意见》第三条规定,要“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意见》中列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年限”“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许多带有限制性的条文。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如何还能保证公平。
前一段日子,被媒体热炒,凸显教育不公的“异地高考”政策似乎有解禁的迹象。国家教委曾多次督促地方政府,出台开放“异地高考”方案,然而应者寥寥。
日前,北京教育考试院回应称,《北京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通知》已明确报名条件。报名参加北京2013年高考的考生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若发现考生通过伪造证件或以虚假身份参加北京市高考报名,将取消其报名资格。”看来,“异地高考”解禁,在北京最早也要到2014年。
中央教育科学院院长袁振国在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异地高考”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但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对于京粤沪等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一定限制。袁振国的讲话,无疑是给了抵制解禁“异地高考”政策的地方政府一柄尚方宝剑。
可见,在当前提出教育公平的话题,象征性的意义更大于实质性意义。目前实现教育公平还是一个梦,梦有多远,还真不好说。2012.12.26.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