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析浅见

《金刚经》解析浅见

毛太纸杂文2026-01-25 00:21:18
《金刚经》这部佛教经典在中国流传非常广泛,世界范围内信仰佛教的国家已不多,只有泰国、缅甸、老挝等一些东南亚、南亚国家,这佛教,连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不占主导地位了,但在中国民间却有着非常大的市场。
《金刚经》这部佛教经典在中国流传非常广泛,世界范围内信仰佛教的国家已不多,只有泰国、缅甸、老挝等一些东南亚、南亚国家,这佛教,连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不占主导地位了,但在中国民间却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就算和尚(比丘)、尼姑(比丘尼)以及佛教协会中的专家等那些职业佛教工作者除外,更有许多普通老百姓或多或少也参与些佛教活动。例如,人死后做丧事等等。而且,普遍信仰佛教的实际人数远会比统计数字高出许多。不过在中国,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中国化”了,它同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分成了各个流派,什么“净莲宗”、“密宗”、“禅宗”等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况且,这些什么“宗”都毫不例外地一概自称自己为唯一正宗的,更使人不知所从。
其实,这中国化的佛教文化的产生大约与佛教经典著作还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大可怀疑根本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研讨佛经,多半人们还可能受到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封神榜》之类中国神话小说或佛教传说的影响。依据这种现象,严格地说,还不能认同那些参与活动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教信徒,但他们参与的却确实是佛教或与佛教相关的活动。
《金刚经》民间传诵的版本一般都是采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罗什大师距今已隔千年,所译的全是文言,加上经义深奥,一味追寻此经原意者甚少。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了,今人已很难真正理解其意思,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采用一篇新的译文以醒读者之目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我曾听到许多善男信女对佛经种种歪曲理解和对佛的人情化注释,大体意思都是诵经拜佛要素食,要向佛烧香、许愿、施舍,总之,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托人情、走关系、请客送礼,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佛的保佑,才能从佛那里祈求得到福、禄、寿等等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因为中国有难以统计的佛法崇拜者,他们一向迷信于“法”,或者说“佛法”,以为是“佛法无边”。殊不知佛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实无有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由于有众多迷信于法的人,历来就受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之利用,历史上农民起义几乎无不利用了这点;许多做其它大事的也利用了这点。到了20世纪末,有人利用“众生”对佛经的误解,认为世界上真有某些人能具备一些超常的力量,名为“特异功能”,其实这本来就是人们所幻想具备的能力,诸如神话世界中有“神仙”,娱乐影片中有“超人”,武侠小说中有“高人”之类,都是常人期盼而莫能及的。他们自欺欺人,骗取钱财,把“功德”的好处说得非常具体,从中渔利。佛在《金刚经》中明确指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因此,后末世之人既不肯受持读诵,且又“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却又觊觎功德,这“功德”已被庸俗化了,如何能得到功德呢?
直到今天,也有这些“心即狂乱”之人,自己不高兴,却说“中国不高兴”。
这里有些经中的只言片语,颇有感受,我将我的看法说来,以期众人指正。
一、关于佛的饮食起居
《金刚经》起先一段话,都是记载了佛的日常生活,“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从这里可以看出,佛与常人一样,在规定吃饭的时间内吃饭,只是佛每天都要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这里的“着衣”,也就是穿戴整齐的意思。因为佛终究是佛,而不是乞丐,故意穿着破烂,以图得到别人的同情而获得“布施”。另外,可以看出佛十分讲究卫生,生活也十分有规律。每当饭吃好后,一定要收拾衣裳和食钵,并且洗手洗脚,才坐到自己位子上。
在这段文字中,特别提到一点,就是“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就是说不论贫富贵贱,挨家挨户地乞食过去,城中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向佛“布施”的机会,这是完全平等的。后世的和尚大约是继承佛祖的习气,大约以为“乞食”这叫法不太好听,故另美称之为“化斋”,如果募捐钱财建造寺院或举办什么佛教活动,则称之为“化缘”。这又另当别论了
城中居民真可谓芸芸“众生”,他们的食品有素食,也有荤腥,同样在他们的布施的食品中也可能有荤有素。为了“灭度”这些“众生”,佛照例应当全收全食,不应有所选择。
众所周知,荤食是指动物性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食物。《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般而灭度之”。其中“胎生”就是指哺乳动物,“卵生”指鸟类或爬行类,湿生、化生指昆虫,还包括了植物等等……“众生”应该包括自然界所有的动植物。既然植物可作为食物供人食用,则动物为什么不能作为食物供人食用?
从这里可见:佛并不刻意戒荤,从不选择。至于吃素,则是不知什么时候的后世高僧开始实行的“素食主义”,他们是化斋的,这“斋”大约就是素食的意思,你看连乞食也讲究起来,挑三拣四的,认为“杀生”为佛法之不容,只有素食才符合佛祖的意思,其实佛祖原先是没有这层意思的。
由于僧侣们这样做了,这就影响了整个佛教世界,一些善男信女们纷纷效仿,一齐吃起素来。
二、关于“布施”
布施梵文中译音为“檀”,施主梵文中译音为“檀越”。其本意或许还包括帮助别人意思,但在佛教中布施的意思要广泛得多,有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住相布施”和“不住相布施”等等。例如《金刚经》中所谓的“色布施”、“声香味触法布施”都属于“住相布施”。
布施的意思应当包括对寺庙、僧侣等与佛教有关的人和事的施舍。广义地说,可能对解决贫困、弱者等社会问题的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类似当今社会上的“希望工程”似乎也可以归纳为此类布施。这些布施大约多为“住相布施”,意思大约是指物质上的资助,这都是有形的。那么所谓“不住相布施”就大约是指精神上的帮助,例如教育上、法律上等等帮助,那就是无形的了。
布施不是做生意,如果说期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样的“布施”,要想积福德,却是缘木求鱼,安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