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漫谈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今天,打开电脑后,又见倒计时离清明还有23天,这真是: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复清明,清明何时兴?人间日日翘首迎,春风又将送清明。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又是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今天,打开电脑后,又见倒计时离清明还有23天,这真是: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复清明,清明何时兴?人间日日翘首迎,春风又将送清明。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节日习俗活动也就在同一天兴起。在古代的三月不仅有清明节,还有上已节(上巳节,曾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周代流行,汉朝将三月上旬的巳日定为节日,也是祓禊[fúxì]的日子,即春浴日。)与寒食节。三节时间非常接近,最终归一节,这就是——清明节。有诗为证:
暮春之初古节多,上已清明寒食节。时光流逝三归一,清爽明净春风接。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被正式列为24节气中应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即有完整的24节气的记载,名称与现在完全相同,至汉代时,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发育,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又一说法是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历史记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
正是暮春时节,红桃初绽,绿柳含芽,春意盎然之际,而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也许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用生花妙笔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清明春景图,留下了许多“清明诗”。
唐朝的孙匡胤曾经写道:“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南宋名家范成大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里,以清新的笔触向人们勾略了一卷歌舞升平的江南初春与节俗图象:“高田二麦接山清,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有一首《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诗人更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寒食节】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黄遵宪的《寒食》诗曰:“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
可见在清明还在作为一个农业节气之时就有了寒食节而且还列在清明之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被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古人写的清明诗中,比较多的涉及到乞新火、如刘长卿的“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戴叔伦的“晚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雪”、贾岛的“清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韦庄的“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等,在诗人笔下,清明点新火,无论是都邑城镇、街巷墟落,还是水郭山村,均是千家新火,万户新烟,一片热气腾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其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正如央视《东周列国?春秋篇》所播映的:子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子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志被焚于一棵老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联想到当初在柳树洞里,发现的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更加悲痛,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所以,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说清明演变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