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方言,一定要留住吗?

消逝的方言,一定要留住吗?

贼馄饨杂文2026-01-19 11:59:59
写下这个题目的原因,是看到了本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大致的意思是:本地区的方言,正在被普通话所代替,甚至有的本地小孩子,不会讲本地的方言,还有甚者,连家中大人的本地方言也快听不懂了,这样下去,是可怕的,
写下这个题目的原因,是看到了本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大致的意思是:
本地区的方言,正在被普通话所代替,甚至有的本地小孩子,不会讲本地的方言,还有甚者,连家中大人的本地方言也快听不懂了,这样下去,是可怕的,一定要留住本地方言,要让本地的孩子,学说方言,从孩子抓起,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与传承,不要因为许多外地人的加入,而使本地的方言流逝掉。
放下了这则消息,内心便也流露出了不少的想法来。
很是为报道人赞一个,为什么呢?一个地区的文化,是要留住,这是必须的,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怎可以在旦夕之间,就消失殆尽呢?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还在于发扬,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谁也不能怀疑。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则报道中,又露出了许多的纰露,在这里,不妨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首先,号召本地的孩子,一定要学习本地方言,看样子,大有不惜血本的架式。一种现象被另一种现象代替,一个符号被另一个符号取代,一种潮流被另一种潮流改写,这都是历史的自然现象,因为历史在不断地前进,只有在不断翻转过程中,人类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那么,同样的道理,一种语言代替了另一种语言,不可以吗?
国家推广普通话,就是说,不论地域,不论地位,都操着同一种语言,更亲近,更温暖,不会产生隔膜与自卑。而一定要学习本地方言的做法,是不是就与国家相悖了呢?即使不相悖,那么,普通话代替了方言,不也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吗?这更是历史的必然。
既然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何必大惊小怪呢?何必一定要扭着孩子的头,使其学习方言呢?而这,既然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以为什么去做呢?
走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是:说普通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这样的标语,是给谁看的,国家一再地强调的事情,而且,标杆高高竖起的同时,又在杞人忧天地害怕失去本地的方言,即使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如何想把故乡的精神发扬光大,那么方法多多,不在于,一定要从语言上开刀吧,而且,还要从小孩子的身上入手。
第二,报道中称,不要因为许多外地人的加入,而使本土的文化与优势流逝。听其言,观其行,有一种感觉,就是把方言的流逝,归罪到了外地人的身上。说白了,就是如果没有你们外地人的到来,我们的方言,根本不会流逝,会一直讲下去,都是你们破坏了我们的语言,真的是罪该万死。
这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感,想把责任推到谁的身上,就是谁的身上。外地人,带着理想与憧憬,来到了这座城市中,全心全意地出力建设或者投入,他们的付出,是值得敬重的,没有私心,没有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家乡,就不舍得出力,而是,有一分才,出一分力,尽其所能。
而本地人,居然还因为外地人的加入,影响了自己本地区的语言的传承,论理,也是可以怪罪一下的,毕竟普通话讲多了,就把方言忽略掉了,但是,这如果完全处于外地人的身上,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
媒体的导向,各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势必要淡化方言的作用,一个国家,是要有一个大统一,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向心力,有共同的文化氛围,齐心协力地创建美好的家园,继承和发扬国家的文化与民族的历史。
我总是认为,不要因为一些大事,或者芝麻小事,就一下子拉开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距离,这是令人心寒的事。
在我看来,方言流逝,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用怪罪他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接受可能改变的事情,不用挽留的,就无需挽留。
当然,有些地区,也在极力地为留住地区的原汁原味文化而做着一些努力,如果不增加大家的负担,大家也乐于去做,两相情愿,才是真正的好。
那么,再说一句,如果一种方言,实在留不住,那只能听凭历史的改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