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教师

第三只眼看教师

进食杂文2025-04-22 04:50:26
第三只眼,亦作天眼,引申为换个角度看问题。——题记时下,某些教师太过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资料显示,2006年9月,一个《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研究》课题组对常州市4所市属中小学(其中重点中小学
第三只眼,亦作天眼,引申为换个角度看问题。
——题记
时下,某些教师太过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资料显示,2006年9月,一个《当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研究》课题组对常州市4所市属中小学(其中重点中小学校各1所,普通中小学校各1所)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作抽样调查,发现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工作中因遭遇各种压力的侵扰,对自身的职业满意度降低,缺乏自豪感,存在职业倦怠和弃教改行的念头。《好心情》上《我看教师这个职业》一文及部分读者的跟评,是又一个明证。笔者拜读后,心情颇为不安。
我听见一部分教师在沉重叹息:唉,有谁真正知道教师的个中甘苦呢?有谁能如实描摹当今中国教师的真实形象呢?教师中流传着一个自嘲的笑话:“一头拉磨的驴偷懒使性子,怎么赶也不肯往前挪动一步。于是主人轻轻附在驴耳边说:‘不好好干活,明天让你当教师去。’驴一听,顿时乖乖拉起磨来。”这尖酸刻薄的笑话意味深长啊。
近年来,谈论教师这个话题的文章为数不少,重点无非两条,怎样看待教师(群体)?怎样认识教师职业?我国学者对教师形象的关注也日渐升温,探讨的著述很多。笔者曾从教多年,对此不免关心。当然,任教师、从教多年,这些并不构成对此话题品头论足的必然资格和特别专利,因为有的人一登上讲台就魅力四射,让学生众星捧月;而有的人从教终生,也难说出一个“子曰”来,弟子们唯恐避之不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自身职业圈子去冷眼旁观,也许看得更清更准;同样,与教师有直接利害关系者,如家长、教育官员,一样会有失偏颇,所以我试着用第三只眼来看看教师。
小时候看古装川戏,戏中大凡有“先生”出现,必是皂衣敝履,蓬头垢面,摇头晃脑,之乎也者,一副潦倒、穷酸、迂腐、虚伪、逢迎的形象;据载,孔夫子这样的教育大家也只能收几个学生的“束脩”来度日,旧时“先生”的地位、窘况可想而知。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教师形象的论述,如孔子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荀子的“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而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被尊为经典。
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让教师形象不断更新。
国外,早将教师从“圣职者”、“劳动者”提升为“专业工作者”。美国划定了当代理想的教师形象,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按称职就教师应该懂什么、能做什么作为标准,研究总结出了教师所需的教学专长、衡量和判断一名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尺度,这主要包括知识的应用、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全面体察学生对教学的各种反应、利用学生和班级的基本特征来指导决策、监控学习和提供反馈、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尊重学生、对教与学的热情、对学生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不断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等十三个方面;美国“州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联合会”,明确规定新教师应掌握什么知识,能够做哪些事,以及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1992年秋该模式标准草案出台以来,已经有40多个州采用并修订了这一标准,把它作为该州初任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依据。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对教师形象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认可,从对教师形象的隐喻性陈述,可以窥见一斑。最早是“桐子”隐喻,汉代杨雄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这说明教师同儿童的命运相关。自农业时代以来一直流行“园丁”隐喻,教师象园丁辛勤耕耘,精心护理,使学生茁壮成长。接下来又有“蜡烛”的隐喻,突出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又有“工程师”的隐喻,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另外,还有“导航者”的隐喻,等等。
教师形象因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等而异,但作为“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无分中外几乎都是众口一词。这足以证明,各国教师的形象有着显著的共同的特征,全世界都对此存有共识。
教师形象的不断更新,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反映出社会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更加重视,也反映出人本观念的逐渐确立,也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不辱使命。
所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一方面规范着教师队伍本身,另方面也反映全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寄予厚望。
可一些教师认为:“帽子高则高矣,然而高处不胜寒!”
有教师说,“教师,不是春蚕,不是绿叶,不是蜡烛,不是园丁;不是最光辉,不是最崇高;不是灵魂工程师,不是……教师是普普通通的人!”这显然误读了社会对教师的积极评价,也矮化了教师的自身形象!
“教师首先是人,一个很普通的人。”不错,如果在澡堂,教师只是人,定然与旁人无异,但是一进学堂,教师则与常人大异,他手执教鞭,威风凛凛,贵为人师啊!
“我们国家的某些意识形态和某些媒体充当了最可耻的刽子手”,它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的奉献精神……不是要教师们奉献,而是希望教师死的凄惨。”这是对媒体、社会舆论的消极理解、致命误解!难道真有教师喜欢再做历史古装戏中的“先生”角色?媒体颂扬教师的辛勤劳动,社会彰显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义务,也是良知!教师的一系列专业精神,如“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既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
社会对教师的积极评价和较高定位,是教师的荣耀和动力所在,不该作茧自缚弄成一种负担!社会不必也不会强求一个对教师角色毫无认同感的人去作教师,而每一个自愿走上教师岗位的人,都必须自觉认同社会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又有教师对“待遇太低”颇有微词,而心生怨怼。一方面,这是事实,不少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绩效工资,迟迟无法兑现,“教师不低于”的严肃承诺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如果改变一下参照系,历史地去看,与社会大众比,向公务员看齐的待遇岂能视为“社会底层”?这样想,也许心理会平衡一点。分配法则永远造就不了教师富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