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变笔法

蒲松龄变笔法

饯路杂文2025-12-19 13:29:57
话说蒲松龄19岁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一本院校,在当地名声大振。本科毕业后,为了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他决定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接连考了四次,次次都是名落孙山,而且一次比一次差的更远。原本还
话说蒲松龄19岁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一本院校,在当地名声大振。本科毕业后,为了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他决定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接连考了四次,次次都是名落孙山,而且一次比一次差的更远。原本还想再最后冲击一次,可是,当他回头看看历次的考试内容时,禁不住破口骂出了一声“什么玩意!”,决定从此再不参加这样的考试。

蒲松龄家的条件本来就不算优越,加上他读大学和连年参加考试,花去了不少钱,因此,家境更是每况愈下。眼看人长树大,总不能再向父母伸手吧,好在同邑人宝应县县长孙蕙对他的才华早有耳闻,并深谙“文章出官”的道理,便聘请他做了秘书,蒲松龄这才勉强有碗饭吃。

这年头检查组一个接一个,孙县长整天为迎接检查忙得不亦乐乎。忙点就忙点吧,又累不坏人,可问题是酒喝多了会伤人的。虽然招待上级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酒,不是茅台就是五粮液或泸州老窖,可孙县长还是喝出了不少毛病;第三房老婆年轻漂亮,一直还没有生下个一男半女,因此就寻死觅活地要他戒酒。如此一来,蒲松龄便成了孙县长的酒缸。没过多久,竟也喝出了不少毛病。虽然孙县长允许他打着自己的旗号到县医院的特别病房挂账治疗,但毕竟健康不是可再生资源,自个的身子还得自个爱惜。此其一。其二是,蒲松龄生性清高孤傲,原本眼里就容不得半点纤尘,可自从给孙县长当了秘书,整天入眼的无非是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种种丑态。所有这些,都让他有一种不呕不快之感。鉴于这两个原因,蒲松龄决定辞去秘书一职。孙县长也知人才难得,遂再三挽留,但怎奈蒲松龄去志已定,只得放行。

西铺村有个富人叫毕际友,虽家财不菲,但儿子却不肖。蒲松龄辞去县长秘书不久,就受邀到他家做了家教,从事起了“富二代”教育工作。但富人毕竟大多不仁,尽管蒲松龄水平不低,可毕氏给他开的工资却很微薄,蒲松龄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

一天,一份报纸上一个栏目的文章引起了蒲松龄的兴趣,是反映当下社会种种弊端的,视角独特,文风老辣,或庄或谐,皆入木三分。忽然想起一副对联:厚厚薄薄印些拼拼凑凑句,多多少少捞点零零碎碎钱。于是,灵机一动,何不也试试呢?

说干就干。蒲松龄将自己在做秘书期间的见闻稍作加工,就写成了一篇作品,投给了那张报纸。谁料一周之后,文章就变成了铅字!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于是,一发不可收,一连写了几十篇这一题材的文章。栏目编辑对他非常赏识,凡是他的稿子,每篇必用。

可是好景不长,正当蒲松龄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桩官司找上门来:一位局长认为蒲松龄的某篇文章是写他的,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要求精神赔偿。最后法院经过一番调查取证,孙县长又出面调停,蒲松龄虽躲过了经济赔偿一关,但不得不公开给这位局长赔礼道歉。

此事之后,蒲松龄每每心有余悸,觉得与“人”打交道太危险了,于是,此后凡提笔行文,非鬼即妖——这一写就写成了《聊斋志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