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明朝内廷和外廷之间的制衡制度
皇权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的,这是由封建体制的本质决定的。在这样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里,国家一切大小事务全都由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皇帝”一人来决定,所以形成了“国不可以一日无君”的古训
皇权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的,这是由封建体制的本质决定的。在这样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里,国家一切大小事务全都由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皇帝”一人来决定,所以形成了“国不可以一日无君”的古训。国家的兴衰存亡也都与皇帝的贤明或昏庸有着密切关系。“君明则国兴,君昏则国衰”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在明朝却出现了皇帝长期不理朝政而国家的各方面照样可以顺利运转的奇特现象。众所周知,明朝开祖皇帝朱元璋便废除宰相一职,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皇帝的事务也应该日益繁多,何以会出现上述那种现象呢?查阅明史我们便不难发现,造成上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明朝建立一套以君主权力为核心的内外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便是内廷和外廷制度。明初便开始建立了内庭宦官制度,这主要体现在宦官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数量上。明太祖统治时期宦官的机构设置变化频繁,宦官数量也大幅增加。到洪武年间,明代的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经基本形成定制。明朝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之外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但是明朝的宦官机构不限于仅有这些,除了上述的这些机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此外,还有派往地方负责监察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所有的这些机构设置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换而言之,司礼监就是内庭的权力中心。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置,宦官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内宫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廷制度是指由内阁、六部、地方巡抚、太守等组成的文官集团。内阁建立于明永乐年间,内阁设置三个大学士,其中内阁首辅大学士是内阁的权力中心,而内阁则是外廷制度的权力核心。明废除宰相一职以后,政策的决策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在内阁建立之后议政权则分给内阁,而行政权则分给六部。六部下又有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这样便形成了一套政治决策的形成、实施体系。
但是内外廷的机构设置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联系,何来相互制衡之说呢?所谓制衡就是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机构职能上,而不是体现在两者的机构设置上。在中央体现两者制衡关系的就是内庭的司礼监和外廷的内阁之间的关系。司礼监的职能有三个一是批答奏章即“批红”,传宣谕旨。二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三是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东厂的提督等。而内阁的主要职能是议政权,内阁大臣将自己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宣德年间形成了较完善的政务流程,那便是群臣的“奏章”经内阁大臣的审议,进而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内阁大臣要把“票拟”呈给皇帝批阅。“票拟”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转换为具体可行的政策。但是皇帝往往只批几本,大多数是要司礼监代为批阅。于是,内阁和司礼监之间便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内阁有议政权,但是却没有决策权,司礼监有决策权但是却没有议政权。在地方,巡抚和太守等治理一方,几乎地方所有事务都由其决定,但是宦官在地方也派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监督地方政府。巡抚政府等有独立的行政和一定地方事务的决策权,但是却不得不接受守备太监的监督。而守备太监只有地方的监督权却没有地方的政策的行使和决策权。所以两者在有形无形的产生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进一步比较内外廷的机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几乎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内阁首辅,内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外有三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两者的相互制约才能保证的皇帝的最终决策地位。
产生这样的一套制约平衡的政治体系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一下,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第一,皇权加强的直接结果。明朝开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空前加强了皇权。但是没有宰相的辅佐也大大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朱元璋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勤政者,也许他对这些并不在乎,但是不代表他的子孙后代也同样受得了这样繁重的工作。明永乐皇帝借他掌权之际推行了内阁制借以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但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不断膨胀,作为其制约的内庭制度也就相应的建立和发展起来。其次,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会问题和结构复杂。一个再勤政、再贤明的君主如果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就想管理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坐稳自己的江山,他需要自己的智囊团,但是同时又不能让这个集团拥有过多的权力,而造成自己权力的分散。所以围绕皇权的内外廷制度就应要求而产生了。
分析过原因之后,从两者的制约和平衡的关系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两者权力的平衡点在于整个封建体制权力的核心即皇权。封建制度的各组成部分无一不是围绕这个核心构建的,内廷和外廷的构建也是这样。外廷和内庭的构建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皇权服务,皇帝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制约关系进行统治,行使自己的权力。两者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但同时统一于皇权,都对皇帝负责,听从皇帝的命令。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到,这一制度与皇权也是有矛盾的。最典型的体现在万历年间,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极力拉拢司礼监的主事冯保,同时又依靠自己庞大的“门生”关系左右着朝廷上官员的主要舆论。这样大臣的“奏章”、内阁的“票拟”、司礼监的“批红”达到了统一,而皇权也被架空,张居正实际上就相当于今天的首相。但是当张居正死后,立即遭到了万历的清算。这之后,内阁和外廷制度虽然也不断发展,但是还是改变不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命运。因为在一个皇权至高无上的体制下,根本无法从根本上限制皇权,更不要说去架空皇权。
所以,在封建统治下,不改变封建制度本身任何其他制度都是无用的,是无力改变走向衰落的命运的。在封建统治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内阁再如何发展权力也是有限度的,也是不能违背皇帝的意志的。内外廷是皇帝的内外廷,内阁大臣是皇帝的内阁大臣,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爱的疼痛
下一篇: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