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未来

出版的未来

胖壮杂文2025-03-31 03:32:26
老外有个比喻很好,就是说这个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西方人在电发明以前,主要的照明手段是蜡烛,所以当时蜡烛大量生产,成为照明工业的代名词。提到蜡烛工业就指的是照明工业,而照明工业几乎专职蜡烛工业。当电出
老外有个比喻很好,就是说这个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西方人在电发明以前,主要的照明手段是蜡烛,所以当时蜡烛大量生产,成为照明工业的代名词。提到蜡烛工业就指的是照明工业,而照明工业几乎专职蜡烛工业。当电出现并快速使用之后,电灯作为照明工具快速排挤着蜡烛的时候空间。于是,蜡烛工业中的从业者就惊呼,照明工业要完蛋了。可是,今天的照明工业更加发达是不争的事实,还出现了许多的灯光装置艺术。地球都被电灯点亮了。现在我们明白了,照明工业没有死,没有当初料想的那么绝望,而且活得更精神。只不过,照明工业的内涵由蜡烛变成了电灯。当初,人们对照明工业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几乎全等于蜡烛生产工业。今天,蜡烛也没有消失,它缩小成一个蜡烛工业的概念了,用在生日聚会等特场合了。历史的现实是,照明工业没有死,也不会死,因为人类需要光明,只是,它的内涵变了,电灯成了主角,蜡烛退到一隅。今天,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开始了,传统出版日子不好过了,阅读传统书籍的人少了,行业惊呼,出版业要消退了,没有希望了。我觉得这个照明工业的命运相似,我想说的是,阅听不死,出版不死,但未必你传统媒体不死!传统媒体和曾经的蜡烛工业一样,要面对历史的宿命。
只要人类需要知识,需要学习,离不开阅听,离不开阅读,就离不开信息的生产和供给。发生的变化是,载体要变了,方式也变了,甚至内容也变了。这与饮食一样,人类对营养的需求是永恒的,但是摄取方式和口味真的变了。传统出版的理想是培养十位图书销量超过一百万册的作者。可数字出版很犬儒,它的想法是培养一百万名作品销量超过十册的作者。到时候,图书还叫册吗,我没有信心,恐怕都统一在一个叫比特的王国里。但不容置疑的是,模式真得己经变化了。
前辈提到电视台会消失,我以为这是大趋势。电视台的影响力在削弱是不争的,但它们有核心竞争力,它们可以有大事件、公信力、权威性、甚至全球性的媒介事件。但是,生活资讯、娱乐资讯、学习教育,甚至新闻己不依赖它。想一想,传媒的功能它还在担当多少。所以说,不能唱衰出版业,出版业永不死,但是具体到传统出版业,具体到具体的出版机构,你的应变,你的模式,你的思维,你的产品,你的市场和库存都说明你可能快要死了。
去年,美国一些新建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是全数字化的。那是什么样的景观呢?就是当你走进一家全数字的图书馆,看到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屏。这是一个由屏构成的世界,你看不到一张纸。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是扑面而来的现实了。我对翟老师的观点很认同。但他们社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没有典型性。他刚才也说了,出版社做数字出版的利润是怱略不计的,效果连玩票的级别都不够,搞了这么多年,可能连投入的钱都没有拿回来。
这也是这个行业目前拧巴的地方。三国混战,乌烟瘴气,忙活并白干着。一方面,传统出版如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纸质出版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旧的出版秩序土崩瓦解,而新的数字出版市场还远远为成熟,新的秩序远未建成。大家伏在各自家土窑的门垬上,嘴里叼着鸡毛,眺望那遥远的奔驰车。这注定是开拓和纠结的一代。不做不行,做了大多在陪太子读书,烧钱而无成果,但必须做!做证明你动着,证明你活着,证明你将来可能存活。做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不是现在和当下。当下的情况不敢看。
提到传统的出版社,其实,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数字出版有你丫什么事儿,出版社?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要赚钱可以,但是得有优质的版权资源啊?翟老师有提到,有拳头产品入馆费20万元,这固然振奋人心,但我的问题是你有几个?答案是一个。因此不能作为经验推广啊。对传统出版社來说,没体制,没机利,没人才,沒管理,没资金,没动力,没文化(注:没良好的企业文化很要命,科层制的体制根本不适合新媒体企业),基本属于路人甲。拥有雄厚技术背景的SP才是得渠道者得天下。因此,结论一是你出版社因为种种理由做不好!
但是渠道商需要你,需要你过去数十年积攒的内容,他们要建立海量的数据库,先拿你的内容扫描或转换成其他形式上网填补空虚。数据库跟超市一样,货卖堆山,货少没人来呀。这样,你也赚不到钱,永远是个跑龙套的。谁拿事谁赚得多,操心的都是主导。结论二是做CP也没得赚。赚个生活费吧。于是他们社数字出版不赚钱就见怪不怪了。忙话了十年也就这个效果。现在手头有个产品卖了20万,也很好,可惜是个案。这是优质资源,又是独家版权,又是项目书,真是万千宠爱的市场骄儿。但可遇不可求。这种优质资源是每个行业中人夜夜做梦的对象,但没有几个人能醒着看到。
说到项目书,另一个问题出来了,2010年出版体制改革在形式上完成之后,原以为大家会更市场,但现在大家把基金认得最真,更怕市场了。他们社还有教材,没有教材当天就得关门。二十年后这个出版社还存在吗,问声你好它还有响动吗?不好说,因为它的确特殊。但不是每个出版社都特殊。怎么办?不数字,毋宁死?我看是必死!那就要看你的手腕与身段了。有优就有劣,有生必有死。有些定会勇敢游向数字出版的子宫,有些则须要视死如归奔向坟墓吧。这不是危言耸听,没有什么不可能。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感到扑面而来的残酷威胁。
关于数字产品的受众,我想我跟个别前辈想得不一样。差异太大了。我想说的是,一个固守传统阅读习惯的人每年花钱买多少图书,不用手机上网跟数字转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们很多人已经被淘汰了,自己还不知道。我们是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遗老遗少,就跟辜鸿铭一样,具有文化意义,但欠缺社会意义。有时候,我们也有些自恋,以为我不看,数字媒体就会损失很大。你敢保证数字产品投胎今生为与你再缘前缘?基本上,你属于基本怱略不计的一类。这话说得挺伤人感情,但是真话。所以说在数字转型面前不要有精英意识,在市场统计学意义上,你排在小数点靠后很多位,跟你的精英身份成反比例的。你醒一醒吧。
普罗大众才是数字转型的基础。手机控、年轻人,网民、宅男宅女,都喜欢消费数字媒介产品。出版电视永不死,但纸质图书出版会怎么样没人敢说,乐观的看法是将来有一个行业叫纸质图书行业,这个行业生产的纸质图书产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