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那一曲清音

苏州的那一曲清音

自傲散文2025-12-05 04:13:05
在我以为,苏州城是目前古典气韵与现代时尚并存最好的典范之地。相对于城市现在的建造,无一例外,以摩天大楼高耸林立为荣。苏州的新城不能不说气派,一踏进新城,现代都市气息迎面扑来,让人眼花缭乱,动感十足!可
在我以为,苏州城是目前古典气韵与现代时尚并存最好的典范之地。相对于城市现在的建造,无一例外,以摩天大楼高耸林立为荣。苏州的新城不能不说气派,一踏进新城,现代都市气息迎面扑来,让人眼花缭乱,动感十足!可我此时还不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有什么独特的韵味?幸而车里断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袅袅婷婷的昆曲让我一下子明白现在还是置身于吴语呢喃之地,哦,我还在苏州啊!原来就是这一曲清音牵着我走来的。
看过汤显祖《牡丹亭》,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经历一番挫折,最后终成眷属。柳梦梅与杜丽娘爱情故事,梦里聚梦外分,继而阴阳相隔。看得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得有些过分。让我痴迷的不是文字的生动,而是用吴语演绎时我戏里戏外不分,就如柳杜二人梦里梦外、阴阳模糊一般。昆曲以其六百年的丰厚古文化底蕴演绎的《牡丹亭》,最能生动,完整呈现这个穿越时空最美的爱情,让我很着迷!就如我着迷"神话"里的秦朝将军蒙毅护送朝鲜公主玉漱入秦,那一段凄美的情节一样。其实我本人对昆曲的剧种了解得并不是很多,听得也不多,但此支曲子能听进心里,更多是对于苏州古城风情的向往与喜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儿时最早听到的少有最美丽地方赞美,可见苏州在国人心中的承载之重。触摸苏州城的肌肤,分明感觉到她的悠远,丰润,醇厚,细腻,涵蓄的多层美!翻开史料记载:苏州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尤其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实为国内外所罕见。
对于古苏州城的历史,我不是历史学家,不作探究。作为一个地道的游客,我只想我发觉苏州城的美,是不是与他人有些不一样的?或许一样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决非泛泛之言。在我的紧有的了解知识里,苏州城最能引起我兴趣的当是园林之美,山水之胜。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典雅、淡秀的拙政园是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历经数百年的苍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拙政园应当说是苏州的最靓的一张名片,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承载着太多人的古典情结,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拙政园我是非去不可的,不然就枉来苏州。选择最美春光灿烂入园,满目即是一幅幅动人画卷。
一下子满眼迷乱,不知从哪儿挪步?随手翻了一下拙政园的导页介绍,决定先从拙政园独一无二的地况开始:以水见长,开朗缥缈实为我目之所及,涌现的最直接感观。其他的园林也通常会构建水榭池台,蓄水疏流,但都形成不了拙政园疏浚为池,望若湖泊这么般的大气。拙政园中部即有水面近六亩,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壮哉!这其中最能代表的我以为有几个重要的景色是要提一提:
芙蓉榭半立岸上,一半偎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要是不那么早早仙去,肯定会把家搬过来的;荷风四面亭四面环水,莲花亭亭,柳枝婆娑。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确是地道的概括;远香堂面水而筑,池水阔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而成名。
清新雅志,天然浑成则是我的心底赞叹。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彼此交差,错落有致,简朴素雅,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天然成行。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池中有岛,山顶缀亭,池畔筑榭,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景区显得疏朗、天然。
花萼似锦,林木如画则是我无法言语的眼前风景的直白描述。春日之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桃花玫红;夏日之荷盖满池屡屡送香;秋日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遮映落霞迷涧壑”。拙政园保持着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无一不把旖旎的风光深深揉入自然的诗意里。
相对于这里的风光无限,那些历史典故及出现的人物脸谱,我都未曾记住。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记载着的物事人非的感叹,我是极其赞许的。最美的风景会延续千年,仍会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千年后的人早零落成泥,不知去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