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金山寺

古渡口,金山寺

峻坂散文2025-05-11 19:04:03
远离尘世的喧嚣,偏安于一水,空灵绝伦,独守静处。而我,为了追寻心灵的片刻无尘,也为了亲眼目览宋代寺院的独特风格,一路寻幽探古行来。相对于镇江的金山寺来说,的确,你始终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不见经传。也许,相
远离尘世的喧嚣,偏安于一水,空灵绝伦,独守静处。而我,为了追寻心灵的片刻无尘,也为了亲眼目览宋代寺院的独特风格,一路寻幽探古行来。
相对于镇江的金山寺来说,的确,你始终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不见经传。也许,相当多的福州人对你一样鲜知寡闻。多少年了,你依然如莲般悠悠地泊憩在碧波之上,看潮来潮往,听晨钟暮鼓,人世沧桑对你而言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还在脑中勾画着你的模样,阿弥陀佛念叨起,洪塘古渡口,一道粗粗的桨绳前后拽动,掌舵的阿伯娴熟地转换着渡船方向,原来,船的绳子一头连着洪塘码头,一头系在寺庙的栏杆上,一拉一缓,连划桨都不用,我就稳稳地飘在了闽江中。
江风习习,极为凉爽,人在舟中行,犹恍然梦中。我不知道,凡夫俗子的我贸然来访是否打扰了一方清净?
忐忑间,憧憬中,我注意到不远处的水面矗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寺庙,十分精致,黛红间或白色调的院墙,藏青色的殿脊,在云淡风清的秋季愈发显得深邃幽远,这应该就是福州的金山寺吧!不说洪塘渡口经历了几多繁华萧条,无论来游玩的善男信女或多亦少,金山寺依着水流,总是荣辱不惊地淡看着芸芸众生。寺院的石基上,一棵生机勃勃的榕树临水而立,就像黄山的迎客松,双臂舒展,正热情洋溢地招揽着游客。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我这样告诫着自己,心境一样从容起来。
金山寺是福州唯一的一座水中寺庙,规模不大却别具风格,据说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宋代时就有当地人在这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用白梨石砌成,后来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因为很像镇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风雨飘摇,几经岁月,现在的建筑都是今人捐资重建。当然,这里没有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有的只是当地人零零碎碎的传闻,譬如金山寺为何能屹立于川流不息的洪水中而等闲度之了?有人就说寺庙下的礁石是神奇的鼋变的,忠心耿耿地庇佑着这方圣土,闽江水涨高,寺就能浮高。无论传闻是否真实,无数次的洪水冲击,金山寺依然“日夜长浮不用十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不能不使人涌起无数神奇的幻想。
怀着虔诚之心走进寺门,进门便是前殿,妈祖娘娘一脸慈爱地供奉在天后宫里,妈祖娘娘沿海人都知道,原本是观音菩萨身边的龙女。观音派龙女下凡转世济人成了林默娘,是保护沿海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护海女神。于是,我恭恭敬敬遥拜了一下。前殿后门上方悬挂着匾额“是最胜处”,是原国民主席林森于1935年5月的题写的。想来,来此游玩还不全如我般泛泛之辈,几分惭愧滋生起。
走出殿门,就可以看到高约十米、造型简朴的塔,当时观望的时候还不在意,后来才知道它是宋代遗留下的真迹,因为实心,所以屹立了数百年的历史。“浮丘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信几层。”当年建塔不单为了避邪,塔里点燃的灯火更是渔民温馨的导航灯,只是时过境迁,这塔仅单纯意义的供今人品味观摩了。塔后有大悲楼,香火缭绕。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乍闻此名,怡情惬意感顿生,原来,明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和状元翁正春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难怪,书卷味浓豪情也浓;右室名“借借室”,感觉古怪之余也略猜到一二,相传明嘉靖年间,爱国学者林龙江在此著书立说,俗话说穷酸出秀才,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故曰“借借室”。室门上有他所题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应该是当时的心境写照吧。而今,这些名人早已作古,曾经和金山寺有关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我缓缓绕着寺院走了一圈,无限遐想中我看到连理枝了,其实是棵树龄已四百余年的大樟树,枝繁叶茂,正是那明朝状元翁正春所种,枝杆分开再缠绕成心形状,古寺前我不敢心猿意马,但还是暗赞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金山寺规模虽小,古迹却不少,山寺倒映,佳景天然,真的是别具一格。古时的八景“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据说依然存在,我只能逐一慢慢品味了。
倚一段长廊,吹一江秋风,赏一寺风情,但觉安祥舒惬,悠然之极。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水中的金山寺,与世无争,以坚毅的脊梁,超然伫立在波涛激流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