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思考

恭王府的思考

草驴散文2025-04-04 15:40:55
十几年来,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二百年前大贪官和珅的形象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随之和珅“故居”恭王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国庆节前到北京出差时,
十几年来,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二百年前大贪官和珅的形象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随之和珅“故居”恭王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国庆节前到北京出差时,利用半天时间跟着大家赶时髦,在细雨菲菲中第一次走马观花的游览了恭王府。
其实我对于恭王府的记忆已经很久了。十九年前刚大学毕业时,因为工作单位的上级机关在北京,所以每年总要去北京出差住些日子,我喜欢住在东华门一带。那时的北京可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夜生活,晚上没事了闲不住,拉了同来出差的朋友到处溜达,兴致勃勃地穿行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名人故居、古寺名刹和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之间,虽然晚上不能进去,可是借着昏暗的路灯,徘徊在那些黑黢黢的大门、高高的围墙之前,想像着当年这些地方发生的奇闻逸事,倒多了一些清静与忧思,记忆格外深刻。有一次和同事去享受夜晚的什刹海风情,顺便参观郭沫若故居,正在小胡同里穿行,猛然见到一气势宏伟的大门,不凡的气派让我们大吃一惊。凭着那时小有的一点常识,我们认定这是前清某位王爷的府邸,在等级森严的皇权下是哪位王府如此恢弘呢?怀着好奇前走不多远就找到了郭沫若故居,问一纳凉的大爷,他告诉我们那就是前清恭王府,最早是和珅府,郭沫若故居早前曾经是恭王府的马棚呢,我们大悟大惊。
在我调回山东以后,有一年去北京出差,路过地安门大街,突然想起恭王府就在附近,让司机转车去看看,可是那时的恭王府还没有对游人开放,好话说了一箩筐,门口的警卫就是不让进,只好败兴而归。以后虽然还是常去北京,可是工作越来越忙,闲情逸致越来越少,除了有一次从景山上远远的俯视,恭王府再也没有走近过。
我这一次步入恭王府的确有点凑热闹的感觉。一是时间紧,看似有一下午的空,因为还要赶火车,掐头去尾,实际只有俩小时。二是临时决定,没有准备,小雨菲菲,又是周末,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看不细,走不动,到处是人是伞是雨滴,到处要等待要排队,鞋子进水了,衣服打湿了,狼狈不堪。
没有带相机,没有可资翻赏的照片。细细回忆,恭王府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一是大门,皇朝最高等级的大门是九开间,一般王府是五开间,而恭王府是七开间,可见等级之高。二是院落布局和气势,恭王府采取中轴对称三路多进四合院结构,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三是后罩楼,上下两层,长160多米,共99个房间,后墙全部为夹壁墙,且每个房间的窗户形状各不相同,每种形状分别代表一种不同类型的宝物,是当年和珅藏宝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藏宝楼。四是后花园,恭王府的后花园最为经典,是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的精品。走过汉白玉大理石砌成的西洋门,独乐峰、聚宝盆、垂花门、平步青去梯、蝠厅、福字碑等美不胜收的景观沿着蜿蜒曲境,一一尽入眼帘。
游人们参观恭王府,大多是冲着和珅来的,在教科书里和人们的印象中,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然而我发现,现实中很多人对于和珅却怀着一种仰慕甚至崇拜的心理。在游览的过程中,时常听到身边走过的人们旁若无人的大声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导游的讲解也似乎在给人们同样的暗示,到恭王府来看看和珅当年的气派,摸一摸福字碑,沾一沾和珅的福气与财气。
然而人们在看到和珅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贪得无厌、富可敌国的同时,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如乾隆这样伟大精明的帝王面前,和珅为什么能那么年轻就得到赏识和重用呢?为什么历史的机缘偏偏会降临到和珅头上呢?
当我游完后花园折返,再次站到西洋门下,细雨蒙蒙之中静心凝望着“静含太古”、“秀挹恒春”八个大字时,细细品味,我感受到了心理的震撼。于尘嚣取太古之幽静,跨风霜留春日之秀美,对于园主人来说,这是怎样崇高的境界呀。处在事业顶点、人生辉煌之中的一个复杂人物能有如此的胸怀和修养,不管是作秀还是内心的真实,都让我感觉到了不起。
我想起了纪连海老师在百家讲坛里对历史上真实和珅的另一种解读。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少年清贫,却能发愤读书,精通满、蒙、藏文,对汉文化、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了如指掌,是八旗子弟中少有的渊博之士,是统治阶层中难得的骄子与人才。这也许才是他能够迅速得到君王赏识的最重要素质基础吧。同样的,和珅虽贪虽富,虽阴险狡诈权倾一世,私生活却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糜烂,他对妻、妾都感情真挚,他死后不久,豆蔻、卿怜等众小妾留下绝命诗,有的自缢,有的跳楼,以身殉情陪葬,这不是一般的金钱关系所能解释的。在这西洋门前,我似乎看到另一个面孔的和珅,一个有涵养、有洞察力、在大风大浪之中能保持清醒头脑和克制力、胸有大志的和珅,一个知恩图报、感情真诚的和珅。
从北京回来后,“静含太古”、“秀挹恒春”这八个字总是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所以当我说起去过恭王府了,朋友们一再让我写一篇游记,我却迟迟不敢抬笔,一是怕贻笑大方,二是脑海里有太多的疑问和思考。在现今喧闹浮华的尘世,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有几人在为达到这种思想和情感的境界而奋斗呢?在追求福财权势的同时,不能忘却素质之提高,品性之修养,思想之升华,情感之真诚,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