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会的学问
“共产党的会多,国民党的税多”,这是多年以前人们比较新旧政权时总结出的一种普遍现象。时至今日,上至国家、政府、大型国有企业,下至街道办事处、村民小组、各级各类学校,无一例外,每年都要开若干次的会议。可
“共产党的会多,国民党的税多”,这是多年以前人们比较新旧政权时总结出的一种普遍现象。时至今日,上至国家、政府、大型国有企业,下至街道办事处、村民小组、各级各类学校,无一例外,每年都要开若干次的会议。可见,会议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我们需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来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人似乎有一种抹不去的会议情结。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通过会议协商解决会避免许多祸患和麻烦,比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比如科索沃地区问题;许多事情要通过召开会议来统一思想,统一步调,达成共识。但生活中确有许多人为会议所累,整天为了赶会议而疲于奔命,尤其是一些负有一点小责任的干部们,他们参加的会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种类。诸如工作预备会、信息发布会、产品推介会、民主生活会、动员会、培训会、座谈会、分析会、论证会、听证会、表彰会等。有些会议属例会,过一定时间、一定周期是非开不可的;有些会议则是临时性的。有些会议务实,布置如何开展具体工作;有些会议务虚,专门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杂文家刀间还在他的文章《工作就是开会》里对会议的特点和作用做了形象地概括,即繁殖性、连环性、规模性、权威性、荣誉性逃难性和社交性。
召开会议是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开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开会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对做好。会议的组织者、主持人、作重要讲话的负责人和一般的与会者对待会议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负责人喜欢开会是因为以为通过会议可以尽情施展话语权,进而树立自己的威信——这也难怪,因为人们评价一个领导多是从会议讲话开始的。有些同志一提起开会就万分的痛苦,因为这些人的前瞻性、自觉性和悟性都出奇得好,获得信息的渠道又广泛,可以保证把事情做得即对又好,参加会议对他们来讲无疑被人谋财害命。
有人说高明的负责人很少召集会议,因为他善于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优秀的负责人召集会议有计划有规律,要开的都是例会;最差劲的负责人动辄召集临时会议,常常是十万火急,让同志们手忙脚乱,猝不及防。
会议的规格有高有低。一次会议,什么级别的领导到会,就是什么级别的会议;就是同样一次会议,与会的上级领导是正职还是副职,会议的规格也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开会,是一个人在上面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大家在下面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末了再举个手表决一下,或者甚至连举手也不需要。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把会议开到了极致。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开这么多会?我们一年之中用在开会上的时间有多少?开销有多少?会议为什么越减越多?开会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吗?甚至我们会开会吗?开会是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呢?让我们看看忙碌的美国人是怎么开会的。
19世纪80年代,有一位美国人名叫亨利?马丁?罗伯特,此君系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因为失败地组织了一次会议,就发愤写了一本专门讲开会的书,书名叫“罗伯特议事规则”。现在美国90%以上的组织都遵循这一规则来举行会议,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企业、NGO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小到小学班会,大到参政两会,都因为它而富有成效。
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规定,会议由主席主持,由主席分配发言权,但主席自己没有发言权。会议主席实在想发言,就要把主席的位置让给副主席。主席的职责之一就是会议结束时要把议员投票的结果公布出来。这样,主席的权力、权利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限制,以保证他的公正与公平。在会议中,一位议员的提议,只要有一个人附议,这个提议就会成为会议的议题,主席无权搁置,必须进入辩论阶段,并举行表决,从而得出赞成或否决的结果。对一个议题表决结束以后,才能开始下一个议题。
议员要发表意见,首先要取得发言权。举手或站起向主席请求发言权。发言的顺序不是随意的。对一则提议赞同的人刚发言结束,接下来的发言者反对者优先。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一方几个人连续发言,以压倒性的优势影响会场的氛围,让另一方不敢说话。
主席维护会议程序,议事者可以提议、附议、辩论和表决,每一次会议的进行都离不开会议主席的主持,但又不受其制约和左右,每一个议事者的权力都受到尊重和保护。这样的会议程序虽然讲究不少,却富有成效。
美国人所遵循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可以让不同意见都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冲动膨胀,求同存异,再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所设计的操作程序,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的感受,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既保障了民主,也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我们是不是应该省视一下我们自己的会议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